第六章 再战长沙(1941年9月~1941年10月) 廖龄奇的死(第3/4页)

薛岳认为廖龄奇罪责当死。

蒋介石征求王耀武的意见,后者一言不发,实际上等于赞同薛岳的主张。

廖龄奇没想到事情如此严重。他闯进蒋介石的休憩厅,喊冤枉,想解释。贺耀祖示意不要打搅气头上的蒋。廖不听。蒋站起身,廖仍跟在身后,继续喊“报告”,蒋甩开廖之前,回头说了句:“当着他薛伯陵的面,黄埔的脸被你丢尽了!”

廖龄奇木桩一般的呆站在那里,很快被两个宪兵架起来,随后南岳山峦,听到一声枪响。

关于廖龄奇走人这件事,前面已经说过了,大约当是对薛岳或王耀武有意见后的负气出走。至于向蒋介石喊冤,他应该是觉得,长沙失守,会战打败,战区要揪出一个人来分散薛岳的责任,于是他当了冤大头。廖没仔细想的是,大战中擅自脱离部队这种做法无论在哪个国家的军队都无法轻饶,从而使自己彻底丧失了回旋余地。

会议闭幕日,蒋介石问诸将领:“这次长沙会战失利,你们知道原因是什么?”

蒋介石说:“最主要的一点,是对战区的主力部队使用不当。到最后,没有了用于决战的部队。李玉堂第10军推进得太靠前,使后方空虚,日军得以突入长沙。这一点,跟年初的上高会战正形成鲜明对比。上高会战之所以赢了,是因为第74军使用得当,与此次长沙会战正好相反。”

薛岳面不改色。

蒋介石继续说:“假如第10军的位置不那么靠前,王耀武的部队控制在浏阳,两个主力军对突入的日军能构成夹击势态,即使不能大败日军,也会叫其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蒋说完后,叫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但没一个人敢说话。

在蒋召开的会议上,众人通常习惯性地表示附和。就算蒋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很多人往往也不表态。侍从室唐纵曾这样感慨:“一遇大的问题,大家都不表示意见,委座哪里有这么多办法。”

与会者不说话,蒋介石只好继续说。

他特别提到防御工事问题,大意是:“做防御工事,不能由外而内,而应由内而外。在这个基础上,于各个据点,守备以最小的兵力单位,比如一个营,甚至一个连,然后再逐次向外加深加广。”

蒋介石提到的这一点,确实是很多中国将领忽略的,而且讲得完全有道理。

中国军队进行纵深配置时,多由外而内排兵。什么意思呢?假如一个师的部队守备Z城,从Z城到日军之间有A、B、C、D四道防线,师长们往往以D、C、B、A的顺序配置兵力,先琢磨D防线,最后才琢磨A防线。也就是说,会把最强的部队放在D。日军进攻时,最先打的也是D。大战之初日军战力最强,中国这边用自己最强的部队,打最强状态的日军,通常是占不到便宜的。如果反过来呢,先琢磨A地,在这里放上最强的部队,然后逐层至B至C至D,以由弱到强的态势迎战由强到弱的日军,效果肯定要好一些。

蒋介石继续说:“你们在座的,地位不是不高,而是太高;你们不要认为中国军队不多,其实兵已太多。如果不努力上进,不严格练兵,不认真探究战术,为部队注入智谋与勇毅,失败终是难免的。”

最后再说一下廖龄奇。

他被枪毙后不久,军委会又按抗战阵亡将士的标准发放抚恤金给其家属,并将其牌位移到南岳忠烈祠。

这一切又从何说起?至今仍无准确的解释。或许,仅仅是因为,蒋觉得对廖太决绝,连一个解释的机会都没给他。

廖龄奇终究是死了。自古以来,将军最恨的,莫过于没死在战场,而被自己的军法从事。

在第58师,廖龄奇还是有威望的。他被处决后,师里加上野战补充团,一共四个团长,除蔡仁杰外,其他三个即邓竹修、何澜、王伯雄同时辞职。他们认为廖龄奇被冤杀,而军长王耀武又没替他求情。

王耀武当然有自己的理由。

平时对长官是否尊重这些事不说,大敌当前不跟军长打招呼就离开战场,他老王还有火呢。而且,关键问题在于,不是王耀武想要廖龄奇的命,是薛岳想要。更确切地说,是廖龄奇自己要了自己的命。唯一不妥的是,没交军法处会审而直接枪决了。

现在,王耀武面临着掌管第74军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事危机。

廖龄奇被处决第二天,蒋介石再次召见王耀武,问谁适合接替廖龄奇。

王耀武说:“无论能力,还是现在的职位,副师长张灵甫都是最合适的。”

蒋介石点头,说:“就这样定了,希望他不辜负我的期望。”

张灵甫从此走马上任,真正独挡一面。

现在,再捋一下张的小史。

张灵甫跟蒋介石其实还是同乡。张生在西安郊外的长安县,但祖籍是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