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有些深情 有些绝望(第3/4页)

吕布觉得,属于他的时代,到了。

陈宫不相信曹操死了。

因为曹操的死讯太张扬,搞得路人皆知。

陈宫以为,像曹操这样的人物,他如果真的死了,一定是静悄悄的。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大人物一样,生前越张扬,死后越寂寞。

成反比。

只是这一回,陈宫的判断无人喝彩,吕布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像维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他的判断,令陈宫无可奈何。

到最后,陈宫终于明白,自己再纠缠于这个问题是不智的。因为在他与吕布激烈的争论中,曹操死没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判断是准确的。或者说谁有先见之明。

毫无疑问,吕布是如饥似渴地需要这个先见之明。他以某种张牙舞爪的姿势告诉陈宫曹操绝对死翘翘了!

陈宫决定让步。

但很快,陈宫就后悔了。

因为这是致命的让步,吕布采取行动了。

在确信曹操已死后,吕布宜将剩勇追穷寇,带兵攻打曹营。

马陵山上,曹营一片静悄悄,就像濮阳城曾经的静悄悄一样,吕布终于尝到了轮回的滋味。

他回来了。

是逃回来的。

伤痕累累地逃回来的,一脸尴尬地出现在陈宫面前。

陈宫什么都没说。

他不问也知道,曹操一定还活着。

像他这样的人,其实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有些世事,不看就知道已经发生了。但吕布不一样,吕布是要跑过去亲眼看一看于他而言危险之至的那些世事,顺便感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这是两个人的不同。

但他们继续在一起。因为他们无处可去。

他们表面上相依为命,同仇敌忾。看上去谁也离不开谁。

但他们心里知道,彼此之间有多别扭。就像这个世界上很多貌合神离的夫妻一样,在一个屋檐下暧昧地生存。婚姻的外壳是存在的,但痛苦也是一眼望不到头的。

当然了,在陈宫心里,他还是给自己划了一条底线:什么时候曹操真正死翘翘了,他什么时候离开吕布。

应该说曹吕之战打到现在算是互有胜负。

如果以棋作比,那叫平局了。

但是这俩人之间的战争是一定要分出胜负的。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们都是心高气傲之人。

好在蝗虫来了。蝗虫不以曹吕的意志为转移说来就来了。曹操和吕布不由得心慌慌。虽然说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怕任何人,但老天还是要害怕的。毕竟不怕老天,报应就在眼前。蝗虫来了,粮食欠收,没吃的了。

于是只得罢战,各回各所,开始了混战年代难得的休养生息时光。

有人休养生息,就有人吃不好睡不好。

陶谦。

陶谦巴不得曹操天天打仗,年年打仗,一辈子都在打仗,只要被打的那个人不是他。

不是徐州。

现如今曹操和吕布不打了,休养生息了,陶谦就觉得头皮发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来年开春,杀父之仇未报的曹操肯定会卷土重来,再拿徐州来开刀的。

徐州,还会再次安然无恙吗?已经是63岁老人的陶谦忧心忡忡。他打心眼里觉得,把徐州托付给刘备是万全之策。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刘备打死他也不要徐州。刘某人如此这般的态度毫无疑问让陶谦死不瞑目。

陶谦也的确快死了。每天被这个无解的问题折磨着,陶谦茶饭不思,日见憔悴。他急切地想再见刘备一面,想把徐州托付给他。如果说此前两让徐州不成功的话,那三让徐州会成功吗?

陶谦心中没底。

“义”字的重量

刘备来了。

从小沛匆匆赶来了。

不是来接管徐州的,而是来看陶谦的。因为陶谦快死了。

一个人快死的时候总有遗言。陶谦的遗言就是让刘备把徐州掌管起来。这是陶谦最后的人间话语,也是刘备最后的机会。

不错,机会。

因为在此之前刘备的两次相让在外人眼里既可以说是真心不受徐州,也可以说是作秀。

只要陶谦不死,机会总会有的。而刘备的每一次相让,毫无疑问都是在给自己加分。

他所作的一切努力是不是为了那个最后的机会?很有可能啊。

但这一次的情况却是截然不同。

陶谦真的快死了。

机会真的只有一次了。

刘备怎么选择呢?

刘备还是选择了将机会轻轻推开。他对陶谦说,徐州城留给你的两个儿子吧,这个城池理所当然是他们的。

陶谦不由得落泪了。

为刘备最后的选择。这样的选择让他放心。看来,这个人真的不是在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