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人心(第2/5页)

再一个是人心的问题。

徐州最早是陶谦的徐州,后来是刘备的徐州,现在呢,可能还不完全算是吕布的徐州,但和这二位反水之将相比,徐州的士气人心是向着吕布的,人心所向决定着杀吕布绝无可能。

既然如此,那韩、杨二人如果留在徐州想生存下来只有一条路。

忠于吕布。真心地忠于吕布。把自己和吕布连成一个利益体。

所以韩、杨二人必须走,绝对不能让他们和吕布连成一个利益体。

陈珪仰望天空,将这一条条道理分析给陈登听。陈登终于明白,原来让一个人死实在是最高深的学问,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需要一切的机缘巧合。

同时,对于父亲洞察人心之细致入微,陈登佩服得那叫一个五体投地。

领着败军回到淮南的袁术认为自己并没有失败。

失败的是韩、杨二人。袁术以为,韩、杨二人做人太失败了。一个人在一生中反水一次叫弃暗投明,反水两次那就叫弃明投暗,或者说瞎了狗眼!

不错,袁术的自尊心确实受到了打击,致命的打击。

韩、杨二人如果是向曹操反水去了,袁术还没这么痛苦,现如今,此二人选择的是吕布,这让袁术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怀疑,难道我现在混得还不如吕布吗?

便要报复。当然了,报复是要讲实力的。对现在的袁术来说,他最缺少的就是实力。

新败之后缺兵少将。

袁术打算借兵。

袁术以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借的,包括生命。所以他觉得,借兵之举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谁也没想到,他会向一个最不可能的人去借兵。孙策。

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这是孙策现在的人生感悟。袁术让他明白什么叫能屈能伸,什么叫一个人的柔软身段。但是孙策以为,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底线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没有底线的人,谈不上能屈能伸。

无底线之人永远是弯曲的,不能直立,比如袁术。

所以孙策狠狠地拒绝了袁术的请求,并表达了势不两立的决心。

袁术怒了。

在袁术心目中,自己这是帝王之怒。不管别人承不承认他是帝王,袁术却是早早地自己承认了。

袁术一向以为,有些东西别人承不承认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承认。

自己认为行,才是真的行。

为了充分体现一个帝王的雷霆万钧,袁术悍然决定,要让孙策死翘翘。与此同时,他还暴了粗口:“黄口孺子,何敢乃尔!吾先伐之!”

他的手下长史杨大将乐了。

不错,一个人藐视他人的存在不要紧,要紧的是别意淫自己。

在他看来,袁术现在就意淫自己了。以为光凭一个帝王的名号,全世界人立马就要在他面前瑟瑟发抖。

他力谏袁术认清形势,鸡蛋是不可以碰石头的。打吕布不行,打孙策就行了吗?

袁术不响了。因为有一个事实不言自明:孙策比吕布强多了。

他只能暂时选择忍耐。

孙策却突然发觉自己无须忍耐了。

这样的时代真是实力说话。从一块传国玉玺起步而能据有江东的孙策豪迈地发现,他现在拥有了叫板袁术的实力。

特别是在袁术新败之后。

更特别是在曹操派特使向他表示亲近之意之后。

曹操的特使是在袁术生闷气的时候抵达江东与孙策进行亲切友好的谈话的。孙策愉快地发现,曹操同志对他很器重,“拜策为会稽太守”,并给他安排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起兵攻打袁术。

孙策一时拿不定主意。

不错,能成为会稽太守是好事,说明自己据有江东的现实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但是起兵攻打袁术,这里面却是机关重重。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总而言之,最后的受益人只有一个。曹操。

其实,孙策对曹操受益并无多大的抵触情绪,毕竟人家玩得大嘛,已然江湖一大佬,没什么可说的。他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会不会成为替曹某人火中取栗的牺牲品?

要是这样,那就太不划算了。他可不能为了“会稽太守”这样一个虚名做得不偿失的傻事。

张昭无限悲凉地告诉他,没有退路了。

事实上,这不是两难选择,而是别无选择。

在张昭看来,接受“会稽太守” 的封赏和出兵讨袁其实是一回事。孙策别无选择,既不能拒绝“会稽太守”的封赏,也不能拒绝曹操“出兵讨袁”的提议。

那叫不识抬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