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人心(第3/5页)

所以,没后路可退。

在这个世界上,一般来说,只要你不是最强者,那就没后路可退。张昭无限悲凉地把这条人生真谛告诉孙策,孙策听得一脸凝重。

更要命的问题还在于,张昭认为,袁术并不好打,因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术虽然新败,但多年经营的根基并未摧毁。所以打袁术,结局只有一个,两败俱伤。

当然,改变这种结局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那就是把曹操拉进来,大家一起来做局。

孙策的一脸凝重开始变得有些生动了。他很想知道,张昭所说的“大家一起来做局”是什么意思。

张昭接着往下说,只有曹操进来,才能打破孙袁并峙的局面,确保讨袁成功。即便孙军万一有失,也可指望曹军救援。

孙策想了想,有个问题还是不明白。那就是他的部队万一有失,曹军真的会救援吗?

张昭无法回答。

张昭以为,这不是人回答的问题,而是上帝回答的问题。大家一起来做局,局中人的立场是很重要的。当忠诚遭遇背叛,没有人可以救得了自己。除非上帝他老人家。

团结就是力量

围猎开始了。

这是一场四对一的游戏。四是指曹孙刘吕四方,一是指袁术一方。

作为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曹操心中是有自己的算盘的,那就是以孙策为主打,刘备、吕布敲敲边鼓,自己殿后。不妨这么说,在这场围猎游戏中,曹操和孙策是主角,刘备、吕布是配角。

但是刘备把自己变成了主角,他杀了两个人。

在山东企图称霸的韩暹和杨奉。

当然准确地说此二人是关羽、张飞杀的,不过下命令的人是刘备。

刘备以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标志不在于他所处的地位,而在于有没有做出出位的事情。

要上位,先出位。

刘备此举果然引起了曹操的重视。不请示就杀人,有气魄啊。

但是气魄背后是什么,是不是野心?

曹操不敢肯定。

他也不想肯定或否定。

对现在的曹操来说,团结是第一位的,秋后算账是第二位的。这是成大事者做事的程序,他不想破坏程序。

所以曹操笑眯眯地表扬了刘备为国锄奸的壮举,表示自己要向玄德同志学习,努力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麻烦却在这个时候起来了。

吕布想杀人。

他想杀了刘备,以使后者明白目中无人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再怎么说,韩暹和杨奉是他吕布手下的人,刘备说杀就杀,明摆着不把他放在眼里啊。

吕布手里的方天画戟被捏得嘎嘎响。

与此同时,张飞手里的丈八长矛也被捏得嘎嘎响。

当然,关羽也不是吃素的,他手中的青龙刀更是捏得嘎嘎响。

只有刘备闭上了眼睛,安之若素。

事实上,他是最危险的人,随时可能人头落地,但世事就是这么奇怪,最危险的人看上去总是最安详。

因为他不是影响全局之人。事已至此,刘备能做的就是承受。承受命运对他的给予。

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刻,血债似乎要用血来还,一场重量级的大战已是不可避免。好在这时,曹操说话了。

对江湖大佬来说,出手和出口是衡量其江湖地位的重要标志。

级别不够的江湖大佬以出手来解决问题;而顶级的江湖大佬以出口来解决问题。

嘴比手更有分量是因为级别到那里了,动嘴之间已是颠倒乾坤。

吕布收手了,在得到曹操给他的许诺之后。

曹操答应封吕布为左将军,战后还都之时马上给换印绶,同时他还代表朝廷承认了吕将军对徐州地区的有效管辖。

一场貌似不可避免的重量级大战烟消云散。曹操在各人各得其所之后再次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谁敢破坏团结,谁就是我曹某人的罪人!

各方协作,一致对袁。曹操左吕布右刘备,前锋是夏侯惇和于禁,浩浩荡荡十七万人马冲向袁术,准备让他立马死掉。

一时间,袁术的老窝寿春四面被围。

节食比赛

袁术突然感觉自己死期将至。

因为无法突围。

再一个,突围之后往何处去?袁术一筹莫展。

杨大将也替他着急。寿春的形势不是一片大好,而是一片大坏。城内数年来不是水灾就是旱灾,老百姓和士兵都很长时间没有吃饱饭了。一座饿得奄奄一息的城,一群饿得奄奄一息的兵,这仗怎么打?

杨大将的建议是不打,袁术能跑多远就跑多远。杨大将以为,对一个统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敢打,而是知道什么情况下该打什么情况下不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