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变脸游戏(第2/5页)

便再征张绣。

便在建安三年的夏天出现在那块著名的麦田之中。

“割发代首”这个成语于此呼之欲出。

因为曹操的马踩着麦田了。

没有人知道曹操的马为什么会踩着麦田,也许在此之前的很多年和在此之后的很多年,无数高官显贵的马都会踩麦田,但这一次注定不一样。

因为曹总司令刚刚下达了谁不长眼踩老百姓的麦子谁立马死的禁令。禁令刚刚下达,曹操就惊骇地发现,他屁股底下的马没长眼,恬不知耻地站在麦田中间将自己的雄姿展览给众将士们看。

众将士们没有看那匹犯错误的马,而是看向了马的主人。

曹操。有那么一瞬间,曹操恨不得把他的马给阉了。雄姿英发,我让你站在麦田中间雄姿英发!

但曹操又深刻地明白,今天之事,不是阉一匹马可以了结的,也不是杀一匹马可以了结的。如果严格按照禁令去执行,他应该自裁以践行自己的承诺。

自裁还是不自裁,这是一个问题。曹操有生以来第一次恐怖地发现,禁令锋利如刀,即便是制定禁令的人,也可能被它割到。

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等待曹操的下一步动作。

毫无疑问,这是箭在弦上的时刻。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下马,取剑,架脖,闭眼,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堪称完美。

但是最关键的那个动作没做。自刎。

“自刎以谢天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曹操到此时还没有想好到底要不要走这一步。

不是怕,而是觉得冤。

多少雄心壮志有待于自己去实现啊,怎么,就这么完了?终结在这片宿命的麦田里?

曹操在犹豫。他的犹豫就像很多人的人生,走到最关键的时刻僵在了那里,缺乏前进或后退的力量。

郭嘉决定给曹操这个力量。

郭嘉明白,大人物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强大的。他们有时也虚弱,需要外力的推动。而他愿意做那个推动者。

郭嘉这么跟曹操说:“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

曹操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他转过脸去看郭嘉一眼,这一眼很有知己的感觉。

不错,作为这个时代的顶尖谋士,郭嘉的智商是极高的。但是曹操以为,要做一个一等一的谋士,光智商高是不够的,还要情商高。

郭嘉的情商就很高。在曹操人头马上要落地的时候,为他人头不落地找出理论依据。

《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

这九个字,毫无疑问是史上最强的九个字,它们不仅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死,也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走向。

曹操走出了那片麦田,宿命的麦田。

全体将士也如释重负地走出了那片麦田,向南阳进发。他们不再有不公之感,因为《春秋》之义让他们畏惧。与此同时,曹操也让他们畏惧。这个看上去一脸严肃的男人虽然头颅没有割下来,但他割发代首,传示三军,表达了很强的自责意识。

只是曹操割下来的头发传到郭嘉手里时,郭嘉不动声色地笑了。

笑得很暧昧,暧昧得一如曹操看他时的眼神。

就此,由一匹犯错误的马引发的信任危机经过郭嘉的鼎力公关和曹操的默契出演之后完美落幕,没有留下任何一点后遗症。

窥破天机

张先死了。

死于许褚的刀下。

当然,要细说起来,张先是死不瞑目的。

因为太快了。

许褚的刀太快。张先在马上还没看清许褚的刀是以怎样的角度和力度砍过来时,一阵来自脖子上的凉意让一切都结束了。

不过,对张绣来说,这不是结束,而是噩梦的开始。他的手下大将张先和曹操手下大将许褚交手不到三个回合就死了,让他接下来的行动变得别无选择。

除了选择躲在南阳城内当缩头乌龟外。

曹操则黯然神伤。为他的进攻受阻。

关上城门,南阳城的确是不可逾越的。太高太坚固了。

但是,曹操不想像上次攻打寿春一样,在南阳城外熬上一两个月。

因为世上再无王仓官。王垕死了,没有人可以再为他曹操背黑锅,他只能速战速决。

曹操下令,他手下的十万将士人人动手,铸起一座新的城墙。

这是紧挨着南阳城的新城墙。曹操的目的性很明确,他要骑马,“绕城观之”。

当然了,东汉末年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阴谋理论家曹操同志不是窥阴癖爱好者,他上城墙不是为了目击张绣的隐私生活,而是要目击另一种存在……

新城墙造好了。在曹操骑马“绕城观之”的三天里,他表情严肃,双目炯炯有神,却什么都没说。直到第四天早上,曹操下得城来,对着全军将士发布了这样一道命令:“教军士于西门角上堆积柴薪,汇集诸将,就那里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