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变脸游戏(第3/5页)

张绣的谋士贾诩看到了异动。

南阳城的西门角上,无数的柴薪在堆积。

但是他眯了眼睛,装作视而不见。

贾诩总是这样,不用眼睛看世事,而用心眼看世事。

因为贾诩以为,在这个世界上,眼睛看到的东西总是不可靠的,只有心眼看到的东西才可靠。

心眼是人身上比眼睛更锐利的目击器,它能看到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就像此时的贾诩。

他看到的是曹操的心机。

曹操骑马绕城三日,一定不是在看,而是在想。

想破城最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破城最有效的方法呢?

贾诩以为,就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或方向上。曹操在西门角上堆积柴薪,大张旗鼓做文章,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可以首先否定的破城路径。那么,除西门外,东南北三门,究竟哪一门会是曹操的破城之门?

贾诩无法肯定。

毕竟他不是曹操。毕竟每一个人的心眼都有他人无法知晓的秘密,聪明如贾诩者,也不可以卒知。

张绣目无表情。

在贾诩跟他分析了事情的严重性之后。

张绣觉得,用排除法排除曹操不会从西门破城毫无意义。以城内有限的兵力,不足以抵达曹军“攻击一门,不及其余”的进攻。

所以城破,已是不可避免,除非确知曹军从哪一个门发动进攻,然后才能集中兵力殊死抵抗。

但是除此之外,另一层更深的疑虑在他心头产生,曹操会不会利用他的怀疑和自作聪明,真的就从西门破城呢?

所谓兵不厌诈,没有人可以知道曹操的心思所在,更何况曹操本身就是个疑心极重的人。

一时间,张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好在贾诩知道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他是突然之间知道的。

因为他看到了一个细节。

细节在城东南角。

城东南角有鹿角,而上面的鹿角多半是毁坏的。

与此同时,城东南角的砖土也有问题。

颜色新旧不一。

贾诩的脑子里顿时电光石火。

他看到了,难道曹操就没看到吗?这样的发现对曹操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有一点:此处是整个南阳城最薄弱的地方。要破城,非选此处不可。

便声东击西。便故弄玄虚。

便在西门角上堆积柴薪,“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黑,必爬东南角而进也。”

贾诩豁然开朗。张绣也豁然开朗。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既是对曹操说的,也是对张绣和贾诩说的。他们正是从城东南角的细节中,窥破了天机。

窥破天机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去的路更难,任务更艰巨。

张绣不知道该怎么办。

贾诩知道。

贾诩总是比张绣多知道那么一点,早知道那么一点,所以他是谋士,张绣不是。

贾诩告诉张绣,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曹操知道我们窥破了天机。

必须将计就计。

必须要让曹某人知道,我们比猪还笨。

一个人能成大事,有时不看他的聪明,而看他的笨。笨其实是比聪明更高的智慧。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大智若愚。

张绣点头。虽然他认的字不多,但是“大智若愚”四个字还是认识的。不仅认识,还知道怎么去做。

因为接下来,贾诩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南阳城内的老百姓一夜之间发现自己成了军人,然后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城西门角,表情夸张地做坚守状。与此同时,南阳城内真正的军人一夜之间成了老百姓,然后他们迈着凌乱的步伐,默不做声地于夜间潜入东南房屋内,藏在里面不再出来。

这一切都是贾诩安排的。

贾诩安排这一切只是为了一个人。

曹操。他要和曹操过招,赌曹操看不透这一切。

这是两个人的赌局,但其实是两个字的赌局。

自信。自信每个人都有,却不是每一份自信都可以被利用。贾诩现在要利用的,就是曹操的自信。

曹操果然被利用了。

他现在相信张绣和贾诩已经中计,他们将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

二更时分,谜底揭晓了。付出代价的人却不是张绣和贾诩,而是曹操。

当曹操命令他的大部队趁着夜色于东南角上爬过壕去,砍开鹿角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城中一片静悄悄。

见不到人。

见不到白天所看到的那些穿军装做坚守状的“军人”。

与此同时,炮响了。这是带有宣判意味的炮声。曹操明白,反攻倒算开始了。无数的伏兵冲出来见人就砍,看上去很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