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心思与转机(第3/5页)

于是,他们开始密谋,怎样让吕布死翘翘。

当然,此时的吕布还不知道此二人的心是一颗骚动的心,还以为他们三个人就是一个人。吕布自我感觉良好地让陈珪守徐州,自己准备领着陈登去救小沛。

陈登便告诉父亲,吕布一旦离开徐州,这徐州就是父亲的徐州了。

因为吕布再也回不来了。即便战败逃回来,他也不可能入城。

陈珪心领神会。

不错,他只要不开门,吕布怎么可能入城呢?

但问题的关键是,陈珪的身边,有吕布的妻小和心腹。他们,可以拿走陈珪手中的城门钥匙。

甚至包括他的脑袋。

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致命的问题,所以,陈珪必须是一个人在战斗。

好在他终于做到了这一点。

准确地说是他的儿子陈登帮他做到了这一点。

陈登老谋深算地告诉吕布:“徐州四面受敌,操必力攻,我当先思退步:可将钱粮移于下邳,倘徐州被围,下邳有粮可救。主公盍早为计?”

陈登的话在吕布听来那就是金玉良言,是未雨绸缪的良策。所以他完全同意把钱粮都转移到下邳去。

不仅如此,吕布还命令宋宪、魏续保护妻小到下邳去。这让陈登深深地叹息,吕布实在是太聪明了,把他接下来想说的话都心领神会了。

因为陈登跟吕布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人不是粮,粮是铺垫,人是他要重点达成的目标。就是要吕布的妻小和心腹离开徐州,离开陈珪。而现在,这个目标毫无悬念地达成了,陈登觉得,胜利的到来已是喷薄欲出的朝阳,天王老子也挡不住了。

当然对吕布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失败,也是置其于死地的失败。这样的失败不要多,一次就够了。若干日子以后,当他的脑袋即将离开他的身体时,吕布忍不住开始懊悔他生命中的这一次心领神会。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心领神会都是顿悟。有时候,心领神会也可能会是一个圈套。

任何人都不可靠

萧关,是曹军和吕军对决的第二战场。

现在,站在萧关城头的那一个人是陈宫。

陈宫以为,守住了萧关就守住了小沛,守住了小沛也就守住了徐州,而他,正是守住萧关的绝佳人选。因为他没有别的,有的只是守护萧关的忠诚。

不错,做任何一件事情,第一要义是忠诚。

但是陈登觉得,仅有忠诚是不够的。并且仅有忠诚也是最容易被击溃的。而击溃忠诚的武器就是欺诈。

陈登对陈宫欺诈了。他赶在吕布之前气喘吁吁地跑到陈宫面前说,陈宫不进攻,吕布很生气。

陈宫听了,不为所动。

事实上,他不是不想进攻,可曹兵势大,不可轻敌。这样的情况下,进攻不如不进攻。

陈宫告诉陈登,对一个人忠诚,不仅仅是在他欢喜时忠诚,更应在他生气时忠诚。不为一时的意气用事所左右,这样的忠诚,才是大忠诚。

陈宫说这番话时,气定神闲,充满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意味。

陈登只得离开了他,重回吕布身边。

应该说,这样的时刻是他的挫败时刻,他在陈宫的“大忠诚”面前败下阵来。

但是,陈登并不认为自己失败了。他只是败给了陈宫,并没败给其他人。

更何况,吕布是不需要对谁忠诚的,吕布身上有的是猜忌。

对所有人的猜忌。

陈登让他对一个人猜忌了。

孙观,和陈宫一起站在萧关城头守萧关的孙观。这个孙观是泰山寇,在这场战役中,他最多是吕布的同盟军,协防萧关而已。陈登觉得,这样的身份是很暧昧的,暧昧到随时可能让吕布起疑的程度。

吕布果然起疑了,在陈登对他说了如下一句话之后,“关上孙观等皆欲献关,某已留下陈宫守把,将军可于黄昏时杀去救应。”

事实上陈登对吕布说这样一句话是有选择的。

为什么是孙观献关而不是陈宫献关?这是基于人心的一种可能性和利益选择作出的合理推断。

因为陈宫是不可能和曹操走到一起的。

曾经不能,现在不能,将来也不能。

他们的不妥协不苟且来自于信仰的冲突与对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孙观就不一样了。孙观是泰山寇,寇者时刻奔利益而去,所以他的献关不仅可能而且必然。

陈登以一个人心观察师的身份对世事详加洞察。最重要的是他准确理解和把握了吕布的那颗心,从而让吕布果断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杀进萧关,救出陈宫,并且夺回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