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跑路(第2/5页)

没有人告诉刘备答案。刘备明白,也许永远不会有人告诉他真实答案了。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所有的答案都要靠自己体验得来,他人告诉的所谓答案永远是他人的思想结晶。

刘备不需要这样的思想结晶。

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

诸葛亮却以为,刘备需要,需要荆州。

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把荆州看作是刘备事业的落脚点。得荆州者得天下,没有荆州,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不过在诸葛亮的设想里,荆州是要煞费苦心才能获得的,现如今刘表主动献宝,真是大出他的意料之外。所以,诸葛亮希望刘备——接受。

刘备没有接受,而是说了这样一番话:“兄何出此言!量备安敢当此重任。”这番话当然是对刘表说的,却让诸葛亮气不打一处来——一个人谦逊是美德,可过分谦逊就不是美德了,而是虚伪。

诸葛亮希望刘备不要太虚伪。他用目光示意刘备:不要说“不”,特别是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不要说“不”。

毫无疑问,诸葛亮的暗示让刘备感受到了压力。一方面,刘备是有自己做人底线的——不能无原则地什么都要;另一方面,诸葛亮是他最为器重的军师,诸葛亮的建议或暗示,他不能熟视无睹。

因此,在双重压力下,刘备部分修正了自己的立场:“容徐思良策。”呵呵,荆州到底要不要接受,需要一个良策来做基础。那么良策究竟是什么,计又安出?一切待定。刘备就这样给自己留了个活口。他需要时间来思考,也需要诸葛亮给他一个明白:人生的路,究竟该怎样走?

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回到驿馆,诸葛亮突然向刘备抛出这个问题。

问题当然是针对刘备的。从上一个栖居地到下一个栖居地,刘备总是仓皇逃窜,他的人生之路,的确越走越窄。只是这个问题,刘备自己从来没有反思过。

诸葛亮替他反思了。诸葛亮以为,性格决定命运。刘备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这样做的结果是——江湖上名声有了,其他的都没了。人不能只靠名声活着,在这个世界上,名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而脚踏实地的前提是得有一块地让你去踏。现如今荆州正是这样一块地。飞来之地。

诸葛亮希望刘备不要放弃,不要再演三让徐州的旧事——在这弱肉强食的乱世,心太软的人是可耻的,也是没有资格生存的。

毫无疑问,刘备再次面临着两难选择。他的人生似乎总是这样,没有一次选择是与世俗标准同一的。“三让徐州”时众人反对,这一次“让荆州”诸葛亮又反对。刘备悲哀地发现,自己作为谦谦君子,一不留神竟成了另类人物。

但他依然说“不”。对诸葛亮说“不”,也对这个世界说“不”。

刘备的悲怆感在此时再次体现了出来。他心情复杂地对诸葛亮说:“景升待我,恩礼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夺之?”当然,这样的话是有些夸张成分的,因为所谓“恩礼交至”云云,在诸葛亮听来完全是自欺欺人——多疑而首鼠两端的刘表,什么时候对刘备“恩礼交至”了?呵呵。

刘备也知道这是自欺欺人。不过,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说服自己和他人的理由。所以在这个意义说,理由本身是否自欺欺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必须有说服力。

哪怕是装可怜性质的说服力。诸葛亮最后在刘备如此这般的“装可怜”中败下阵来。他不再坚持什么。

而是剩下一丝幽怨。因为诸葛亮知道,最好的机会被错过了。下一次决不会再有这样的好机会——要得荆州,真是千难万难。

所以在诸葛亮看来,不是他败了,而是刘备败了,败于其看上去很美的性格。诸葛亮伤感这个叫刘备的人注定只能在这个江湖的边缘团团打转,被忽悠到祭坛之上继续做一个德高望重却没有前途的江湖浪子。

江湖老浪子。江湖中年浪子。这是刘备的宿命,也是他诸葛亮的宿命。因为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命运也走到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都不可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不过,要细究起来,诸葛亮似乎还是有一个机会的。一个离开刘备的机会。不错,他是从卧龙岗走出来了,不过那又怎样呢?他也可以回去,毫不留恋地回去。只要他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功未成,名未就。

但是诸葛亮不能接受。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的诸葛亮。在这个世界上,管仲、乐毅是什么人?功成名就之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诸葛亮自比于他们,事实上已将自己逼入一个死角,命运的死角。他只能允许自己成功,不许自己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