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世间事,绝望就是希望(第2/6页)

当然,诸葛亮是足智多谋,除了会火攻还会别的,但是诸葛亮还以为,没这个必要了。

周瑜死了。周瑜在他手上活活气死了。尽管他真心诚意地去哭灵,可东吴将士和他之间的隔阂不会仅凭几滴眼泪就可以化解。如此,诸葛亮就根本没法指挥这支部队。也许鲁肃可以上去指挥,但他真能指挥吗?这个老实人身上,真有周瑜生前的神采?

诸葛亮不相信。刘备却希望诸葛亮能够再次出手。

刘备以为,世界上没有救不了的东西,只有不想救的心。所谓出手相救,准确地说,伸出来的不仅是手,而是心。

最要命的是,东吴非救不可。刘备请诸葛亮想一想,如果东吴被曹操消灭了,他们的存在还有意义吗?那时的曹操是巨无霸啊,他将拥有大半个中国,你说我们这些人还折腾个啥呢?

刘备满脸悲愤,就像曹操已经灭了东吴一样。

诸葛亮则闭上眼睛,似乎入定的老僧一般,充耳不闻。

人生就是一个忍字

刘备没有灰心,因为他更加认定,诸葛亮不是救不了东吴,是不想救。诸葛亮是谁啊?国宝啊,是他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不是在路边随便捡的。他东风都能借,说明已经完全不是人了,而是神。神是什么?没有什么不可能。我能,我可以。

刘备激他,当年你怎么跟我说的,“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你说的那些计都到哪里去了,莫非先生只是夸夸其谈而已?还说什么“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现在曹操都要灭东吴了,谁霸业可成,又哪个汉室可兴?你倒是说说看,啊……

诸葛亮坐不住了。这个自信的男人第一次发觉,被人看扁的确是很难受的。因此,必须出招了。

当然诸葛亮出招不是要和刘备对抗,而是要从不可能处找出可能来,变火为冰,化掌为刀。

让三十万曹军一夜间失去战斗力。这的确不是人干的事,而是神干的事。刘备只有区区几万人马,自保尚且不足,是绝不能拉出去和曹军硬拼的,东吴的部队他又指挥不动,拿什么去和曹军战斗呢?

诸葛亮陷入了长长的思考。很快,他的思考就结束了。因为他发现了一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角度。

不错,目前的局是三个人的局: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呈僵持状态,合纵连衡、欲打还拉,谁都不是谁的克星,只要第三方还存在。可要是跳出这个局呢?那天地就宽多了。

僵持状态就打破了。

毕竟曹操的敌人遍天下。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一个人站在高处,阳光是灿烂了,可寒意也是如影随形。

诸葛亮以为,有一个人是不会放过曹操的。马超。

杀父之仇,不可不报。马超现在的第一仇人就是曹操。有了这个认识,诸葛亮觉得,事情就好办多了。

刘备也觉得事情好办多了。毕竟曹操也是有后顾之忧的。他能全身心地南征吗?如果马超在他后面举起屠刀的话。

刘备笑了。诸葛亮也笑了。他们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封信。一封催人泪下的信。一封催人泪下却又充满计谋的信,到了马超手里。

信是刘备写的。目的只有一个: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刘备在信中先是回顾了他和马腾当年同受密诏,准备共同举事的燃情岁月。当然刘备也在信中表达了对此事未遂的深深遗憾,然后笔锋一转,表示要化遗憾为行动,欲与马超共同行动,攻击曹操。“汝若能率西凉之兵,以攻操之右,备当举荆襄之众,以遏操之前:则逆操可擒,奸党可灭,仇辱可报,汉室可兴矣。”刘备如是描述共同行动计划。

马超被感动了。他认为,这样的情怀是自己目前急需的。壮士情怀当缚虎,马超蠢蠢欲动,准备尽起西凉军马,杀奔许都而去。

西凉太守韩遂的人生面临着一个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一个问题。

这当然是问题了。对任何人来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没有人愿意闭着眼睛往前走。韩遂将蠢蠢欲动的马超请到了自己跟前,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答案。

马超不明白,为什么韩遂会将自己的人生交给他来判断,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那样,不愿意对自己的人生做出独立的判断与选择,最后将一生随波逐流地度过,临死前只知道埋怨生命的单调与乏善可陈。

不过,马超很快就知道了韩遂的用意。和他一样,韩遂也接到了一封信。不是刘备写给他的,而是曹操写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