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向太平洋进发(第2/3页)

如今,幕府与齐国大战一场,实力遭到严重打击,威信也开始随之开始动摇,国内诸多强藩更是蠢蠢欲动,作为有点“想法”的仙台藩,自然也要为将来谋算一番。

因而,伊达氏不仅暗地里与齐国进行贸易,甚至还跟北边的明国展开积极的交往,以增加藩内的贸易机会,获得必要的商业利益。

但此次驶入多贺的三艘齐国船只,却并不是前来贸易的,仅仅是路过该地,为接下来一段漫长的太平洋旅途,做最后一次物资补给。

大量的稻米、家禽、牲畜,被逐一吊装上船,数十名被招募的流浪武士,也被塞入拥挤的船舱。

在短暂停靠两日后,三艘远洋大船依次驶出港湾,几只粗大的烟囱,吐出滚滚浓烟,在众多当地居民的注视下,朝北方迤逦而去。

这三艘机帆船隶属于齐国琉球舰队辖下,主要承担着近几年才开辟的太平洋航线上的往返运输任务。因为是蒸汽风帆船,自然需要装载大量的煤炭于船舱之中,故而,相较于纯风帆舰船,其运输量大大受限。

另外,机帆船的底舱的环境也较为恶劣,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烟气缭绕的蒸汽,刺鼻呛人的煤灰味,以及燥热的空间,都会使得临近舱室的乘客体验感极差。

但是,这些种种问题,在该船最具无可比拟的优势情况下——超过普通帆船的速度和无风状况下的机动性,统统都是次要的。机帆船已经问世十余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在航海领域里,越来越受各方人士的喜爱。

无风带、逆风、逆流、速度……等各种海上限制性条件,在蒸汽船的面前,均能一一克服,除了海况极为恶劣的情况外,它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不受任何限制,航行于无尽的海洋之中。

当然,这里必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储备足够的煤炭。

为此,齐国早在十年前,便开始在各个航线节点或者重要港口,建设煤炭补给站,为将来机帆船的大规模应用,创造必要条件。

而此次深入太平洋前往威夷岛(夏威夷群岛)和美洲西海岸的三艘机帆船中,就有一艘补给船,装载了近五百吨煤炭,除了支撑三艘舰船的返航所需外,还会在威夷岛卸下部分煤炭,作为储备之用。

1月25日,船队北上行驶至北纬42度左右,然后调整航向,借助北太平洋黑潮(北太平洋暖流),鼓足所有风帆,向东急速行驶。

船队行驶的航线正是当年西班牙大帆船贸易时开辟的最为成熟的一条航线。彼时,西班牙人每年6月乘西南季风自马尼拉启航北上,至北纬45°~42°水域,然后顺北太平洋上的“黑潮”东行,抵达阿卡普尔科港,行程万余海里,历时数月。

而回程,系顺洋流直航,仅需3个多月。大帆船载重量一般为300-500吨,去程把大明、印度、波斯、日本等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棉布、象牙、地毯、茶叶等商品以及菲律宾的织绣、珍珠、木雕等,从马尼拉运送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销售于墨西哥及西属美洲各地,并转销西班牙本土。回程主要载运西班牙银元、铜、可可等。

后来,随着郑氏、卫国及齐国三家瓜分了整个吕宋群岛后,西班牙人的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便暂时中断了。

之所以说是中断,而不是终止,盖因,郑氏在十年前,利用大量俘虏的西班牙人,试着又重新开启了跨太平洋贸易。在西班牙水手的协助和指引下,两艘商船远航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受到了当地西班牙人的热切回应,并换得大量的金银。

此后,郑氏便对这条商路大加重视,与新西班牙总督区(即西属墨西哥)的商人们密切合作,每年都会各自组织一两艘商船,行驶到对方领地,交换彼此所需商品,贸易额高达一百多万比索(1两白银约等于1.3-1.4比索)。

对于郑氏主导的跨太平洋贸易,吕宋群岛上的齐国商人和卫国商人未尝没有眼红,也曾试图想插一脚。但鉴于人家与墨西哥的西班牙商人关系维护得极好,再加之,对方将这条宝贵的贸易航线进行了严格的保密,以及西班牙王室和西属地方殖民当局的限制和管制,而一直未能得逞。

至于西班牙人会不会因为吕宋被郑氏夺走,而忌恨于对方,从而不予郑氏贸易,那是根本不存在的。遥远的菲律宾丢了也就丢了,最终失去脸面和尊严的,不过是西班牙王室而已。

而西属美洲的商人们从跨太平洋贸易中可以轻松地获取大量难得的东方商品,继而兜售给广大的美洲领地,甚至还远销西班牙本土,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