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约克军大反攻(第3/4页)

第二天坎特伯雷大主教在圣保罗大教堂主持集会,在这一重要的合法性宣布仪式上,大主教痛斥王后一党的“暴政”将国家带入动荡与不安;约克党领主们表示他们从来不想伤害国王及他的财产,不愿陷国家于战争,只想证明自己的清白,宁愿为此奋斗至死;科平主教则当众宣读教宗致亨利六世的信件,呼吁国王倾听约克党的建议,同意他们的要求,代表教宗号召人们支持约克党事业。

其实明眼人看得出来,战争根本无法避免。约克党现在虽然张口闭口不离“和平”二字,但这只是宣传策略,通过几年斗争他们已知晓,现在跟兰开斯特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亨利六世的廷臣建议国王移居到“伊利岛”地区躲避战祸,伊利岛当代已与剑桥郡合并,中世纪时是一块独立地区,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岛屿,因周边被难以通行的沼泽环绕而称为岛。国王没有听从这个建议,他可能担心王后和王子安全,与妻儿吻别之后穿上铠甲离开考文垂,率军往南安普敦行军,准备拦截北上的约克军,王后则带着王子移驻到斯塔福德郡的埃克尔肖尔城堡静候消息。

约克党贵族得知消息,担心国王率军移驻到易守难攻的伊利岛,派福肯贝格男爵先带1万人北上拦截,沃里克与马奇伯爵则率领主力去伦敦北部的贝德福德郡邓斯特堡与援军会师,坎特伯雷大主教与科平主教领着伊利、埃克塞特、索尔兹伯里、罗切斯特、林肯等各位主教们随军同行,一路上不断有骑士、乡绅、士绅前来投效。索尔兹伯里伯爵、科巴姆男爵、文洛克爵士则留下来指挥2000人的军队围困伦敦塔,同时担负起守卫全英最重要根据地伦敦的重任。

王军扎营于北安普敦的德拉普里修道院和哈丁斯顿村之间的一块草场,背靠尼利河,他们挖掘沟壕,设置尖桩,布好大炮,堵住从伦敦北上的道路。约克军前锋先与王军遭遇,沃里克接报后7月10日抵达此处,因为曾发过誓言,他试图避免直接向国王进攻,三次请求与亨利六世会谈,科平主教和索尔兹伯里主教亲赴王军大营拜会国王,希望他聆听约克党的心声,坎特伯雷大主教也派人传话,均遭亨利六世拒绝,王军总指挥官白金汉公爵不耐烦地回复:“沃里克只有在死了的情况下才能接近国王。”

这一战比前三次战役聚集了更多贵族,兰开斯特军约有1万~1.5万人,白金汉公爵指挥左翼,舒兹伯利伯爵、埃格蒙特男爵、博蒙特子爵负责中军,鲁辛的格雷男爵充当右翼和前锋。约克军有2万余人,总指挥沃里克坐镇中军,福肯贝格男爵指挥左翼担任后卫,诺福克公爵和约克长子马奇伯爵担任右翼及前锋,斯克罗普男爵机动性支援右翼,布格文尼男爵、克林顿男爵、威廉·斯坦利爵士皆在约克军中效命。

王军数量处于劣势,但白金汉公爵似乎求战欲望强烈,可能基于三方面考量:担忧镇守伦敦塔的斯格尔男爵挺不了多久,急于前去驰援;沃里克上次临阵脱逃不战而败,马奇伯爵还是毛头青年,白金汉对他们相当鄙视;王军阵地坚固,炮火有优势,还有两支部队正在前来支援的途中。沃里克则想拖延时间,等待约克公爵和索尔兹伯里伯爵的援军抵达。

下午两点钟,援军仍未到来,沃里克第三次派人传话要求跟国王会面遭拒,只得下令开始进攻。双方参战人数空前,约克军斗志今非昔比,原本应是一场血腥大厮杀。王军阵地在弓箭和大炮配合下防御坚固,要想攻夺需付出惨重代价,恰好那几天接连大雨滂沱,道路泥泞,约克军冲锋时行走困难,但潮湿天气也意外地使王军枪炮失效,只能用弓箭防守。

约克军进攻前,再次突降倾盆大雨,马奇伯爵率前锋冒着箭雨,踩着厚重的烂泥向王军阵地冲杀,暴雨也使王军弓箭失去速度和精度,约克军所幸损失不大。当两军即将贴身肉搏时,鲁辛的格雷男爵所部突然放下武器,闪开一条道路,并协助撤除防御障碍,约克军得以迅速越过王军前锋冲入阵地核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王军完全没反应过来,中军和左翼阵营立马崩盘,士兵们四散逃窜,马奇伯爵如入无人之境。战斗只持续了半小时即结束,胜利来得容易,所以双方死伤较轻,王军只阵亡300多人,但兰开斯特大贵族损失惨重,顶梁柱白金汉公爵阵亡,王后忠实的追随者舒兹伯利伯爵、博蒙特子爵、埃格蒙特男爵均被斩杀。

原来约克党早与格雷男爵暗中串联,沃里克说服格雷倒戈的细节不详,根据传说版本,开战前马奇伯爵营帐中走进一位神秘信使,声称自己是王军前锋鲁辛的格雷派来的人,他传话说,如果约克党在格雷与范霍普家族的财产纠纷中支持前者,他们将阵前倒戈。格雷是当地豪强,他10年前曾卷入对威廉·特雷瑟姆(律师和下院发言人)的谋杀案,其人以冷漠无情著称;约克党听说他有倒戈之意喜不自胜,可以肯定的是两边达成利益交易,沃里克密令军队不要攻击穿黑衣的格雷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