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沐浴血火,胜者为王(第3/4页)

此前因理查德·贝切姆的骚扰丢失不少枪炮,双方以枪炮互轰拉开序幕时,兰开斯特军的还击明显乏力。萨默塞特与格洛斯特两部最先交手,前者布阵在有地形优势的小山冈上,但中了格洛斯特的诈逃之计,以为对方溃散,率部从山冈上冲下来追击。萨默塞特右侧有片小树林,爱德华四世早派出300余枪兵藏身于林子中,当格洛斯特回身与萨默塞特陷入肉搏战时,300枪兵从后侧突袭,萨默塞特呼唤文洛克和爱德华王子帮忙但未获回应。兰开斯特军右翼先行崩溃,萨默塞特气急败坏逃回本阵,责怪文洛克男爵未能提供支援,辱骂他是叛徒,亲手斩杀了这位71岁的老将[1],格洛斯特获胜后趁势掩杀过去参加攻击兰开斯特中军。

接下来是一场血腥屠杀,兰开斯特士兵四处溃散,有的跳入河中溺亡,有的逃进修道院寻求庇护,仍遭约克军破门而入砍死,圣洁之地溅满鲜血。估计有2000余兰开斯特士兵丧命图克斯伯里,发生战斗的地方被称为“血草地”,该名字一直保留到今天。爱德华四世事后为此致歉,同时辩护说,图克斯伯里修道院从未获得合法的庇护权,抓捕叛乱者是国王的合法权利。

兰开斯特爱德华王子之死充满谜团,约克王廷官方说他阵亡于战场,后世另有编年史家暗示并非如此。一种说法是,小王子被抓获,爱德华四世客气地问他为何要与自己作战,他毫无惧色地说:“我来恢复我父亲的合法遗产,他的王位被人篡夺”,爱德华四世勃然大怒,猛击他脸部,克拉伦斯、格洛斯特、黑斯廷斯三人拔剑将小王子刺死,当然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存疑。

5月6日,御马监诺福克公爵、英格兰元帅格洛斯特公爵对萨默塞特、德文伯爵等11名为首的兰开斯特贵族、骑士进行“审判”,宣布他们犯下“叛国罪”予以处决,参加过战斗的平民一律获得赦免。兰开斯特多年来最忠心的谋臣,红王后的私人顾问约翰·莫顿转变立场,正式归顺爱德华四世,他此后终生效忠于这位国王并与之保持亲密关系。

约克国王赢得捍卫王座的最后一战,保持了战斗不败纪录,不过麻烦远没有终结,北方动乱还在持续,贾斯珀仍然盘踞威尔士,福肯贝格的私生子率领数百加莱守军和水手在林肯郡登陆,纠集数千不满现状的工匠、农夫,拎着棍棒和树杈围困伦敦,号称要营救亨利六世。

英格兰长期没完没了的战乱已在西欧“臭名昭著”,1471年5月5日,米兰驻法使节斯福尔萨·贝提尼给米兰公爵写信汇报时局动态,介绍爱德华四世与沃里克之战,他在信件末尾哀叹:“我希望英格兰和它的人民全都沉到大海里去,他们太缺乏稳定,每次写信提及这个国家对我来说形同折磨,无人听说过还有跟它一样糟糕的地方。”

开战前红王后与安妮·内维尔及其他夫人们前往附近的格普谢尔庄园等候,战败消息一度使她晕厥,因为牵挂儿子的下落,强大母爱战胜恐惧,她决定转移但不愿远走高飞。5月7日,威廉·斯坦利爵士在一间小修道院搜捕到红王后,从斯坦利口中听到儿子死亡消息的瞬间,她未来得及发出哭声已失去知觉瘫软在地。被护送到考文垂面见约克国王时,红王后已无所顾忌,撕心裂肺嚎哭,歇斯底里咒骂,用词之恶毒令普通人只敢掩耳转身。多位侍臣建言处决红王后,爱德华四世被骂到恼羞成怒,的确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中世纪骑士观念终使他决定忍下这口气,表示不跟一个丧子的妇人计较。

伦敦不停发信催促国王尽快回师驱逐围城的福肯贝格私生子,爱德华四世根据经验认为伦敦安全无碍,北方动乱更具威胁,所以不急于返回首都而是前往考文垂休整部队,打算征召新的兵马准备北上。北方反叛分子本来受红王后母子登陆的鼓舞而起事,图克斯伯里之战和红王后被俘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敌营受到震慑,友党获得安抚;诺森伯兰伯爵坚定了拥戴约克国王的决心,他5月14日发来报告宣示忠诚,说已将北方局势平定,顽固反叛分子遭到处决,各处叛军已解散,其余叛乱分子乞求国王宽恕,爱德华四世遂打消北征计划。

唯有福肯贝格私生子的乌合之众似乎不受战败消息影响,仍不屈不挠试图进入伦敦,尽管他打着亨利六世的旗帜,但林肯郡、萨里郡、埃塞克斯郡追随他叛乱的农夫、工匠其实不同于北方反叛者,他们没有明显的党派政治诉求,很多人穿着自己妻子的工作服参加闹事,以示抗议伦敦商家低价收购自己的产品,声称只想要一个让自己的工作物有所值的“好政府”。

玫瑰战争期间,除非担忧遭到劫掠,包括伦敦在内的城镇,极少有哪个会认真抵抗声称只是路过的庞大军队,福肯贝格私生子通知伦敦市长,他仅想迎走亨利六世,然后借道去找约克国王寻仇,绝不会劫掠。伦敦市长知道国王已两次大捷,也不相信这些穿着奇装异服的家伙真会文明有礼,遂关闭城门,征召民兵坚拒叛军入城,防守伦敦塔的里弗斯伯爵、埃塞克斯伯爵和杜德利男爵领兵4000余人与伦敦民兵多次协作将其击溃。5月15日格洛斯特率领先遣队进抵伦敦郊外,叛军被“国王亲统3万大军将至”的消息吓得士气全无,顿作鸟兽散。福肯贝格私生子领着几百加莱士兵南逃,那些加莱士兵渡海返回基地,他则留在三明治,认识到沃里克事业已经彻底失败,月底交出舰队向格洛斯特投降,乞求国王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