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 游(第2/5页)

11。村中父老还尊洪秀全文才出众,在1844年正月请他应元宵节书写吉颂诗文。但洪秀全自觉茅塞已开,视此等诗文为“歌颂偶像”,便拒绝了。这时,乡亲父老便写了一首诗斥责他:

老拙无能望后生,谁知今日不相关。
经纶满腹由人用,听信谗言执一般。12

洪秀全用了这首诗的末句,回敬了一首诗:

非听谗言违叔命,只遵上帝教条行。
天堂地狱严分路,何敢糊涂过此生。13

这些人虽然住在乡下,而非文风较盛的县城,但到底还是断文识字的人。这个冲突看似文雅,然而其间积怨极深。故春天还没过去,洪秀全和他的堂表兄弟便丢了饭碗。14

他们应该做什么呢?照洪秀全的说法,他们要“出游天下,将此情教导世人”15。他们没什么积蓄,而洪妻赖氏又刚生下第二个孩子——一个女儿。他们盘算沿途卖笔砚以充旅费。他们计划五人一起出游,但还没出发,洪仁玕就被迫离伙了。他的父母兄长不准他出门。虽然洪仁玕已年届二十,是个成年人,但父兄还是把他痛打一顿,撕了他的衣衫,以罚他撤去孔子的牌位,他知道自己要听从父兄的话。因此在1844年4月初,只有洪秀全、冯云山和冯云山的两个亲戚离开官禄16

他们是想效法耶稣云游四方,还是耶稣使徒四处传教?还是只想求个活路而已?他们没有说,但他们最初的行踪透露了心中的犹豫不决,好像想远走高飞,却又不想离家太远。他们先去了广州,对洪秀全来说,他四次应试在此,这是旧地重游;公开交战已经结束,炮火平息,但广州城的局势依然紧张,满汉对立,百姓仇视英国人,不让英国人进城,即使条约已对此事作了规定。英国人不想再启战火,于是继续进行交涉,并转而经营香港。这四人来到珠江口,然后转向西北,由西门入广州城,再出东门,沿着东边的山丘绕了半圈,一路宣讲,最后在清远县歇脚,此地在官禄北方四十英里处。他们受清远当地人的欢迎,并给许多李家人行了洗礼(他们可能是最早皈依洪秀全的李敬芳的亲戚),此后便坚信基督教。洪秀全一行继续往北,然后折向西,5月初到了白虎圩歇脚。他们在广东省境徒步走了三十四天,最后停在离他们出发地一百英里的地方17

在洪秀全力议之下,他们在白虎圩散伙了。洪秀全后来回忆,他希望一个人独自旅行,但冯云山坚持要陪他同行,另外二人则回家乡18。洪秀全与冯云山商定的计划很是大胆,也充满了艰险。他们要步行到广西的桂平县赐谷村。他们之所以选了这个地方,是因为洪秀全的远房亲戚黄家住在那儿。去年这家有两人拜访过洪秀全,回家前还由洪给他们行了洗礼。洪冯两人对这一带很不熟,甚至不知道这段两百五十多英里远的路程该怎么走最好,只知沿河道而行,然后翻山越岭,人烟稀少,或多为苗瑶土著,他们对官府和中华文化知之甚少,亦不感兴趣19

但这一路上平静无事。所遇之人时时援手相助。一个住在山里靠教授苗家孩童为生的汉族塾师对他们的帮助尤多。这位塾师款待洪冯二人,还信了他们的教义。洪冯二人不通苗族土语,便委以塾师传教义予苗人的重任。两人离去时录了一些教义要旨给这位塾师,塾师则给他们一些盘缠。他们往往镇日赶路,只偶尔在路边村舍小摊打尖充饥。虽然路程艰辛,阮囊羞涩,但他们晓得自己是“在独一真神的保佑下游历”,走了十七天之后,1844年5月21日,他们到了广西的蒙圩,平均每天走十四英里。他们又从蒙圩向西走了十五英里,到了赐谷村的黄家,受到那两名在官禄受洗的人殷勤招待。两人轮流在姓黄和姓洪的五个人家住宿。20

洪秀全知道,要能劝人皈依,加快宣教的速度,就需要形诸文字,描述这个独一真神之宗教——这是他从梁发身上学到的。洪秀全在赐谷村一带逗留期间,开始写他自己的《原道救世训》,书名也与梁发的《劝世良言》相呼应。除了诗歌和应试答卷之外,这些“劝训”是洪秀全最早形诸文字的作品。这几个月里他书写不辍,用的是七言诗的格式,好让不识字的人也易于记住。21

洪秀全全凭心中的素材写成“劝训”,这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他和冯云山身边没带多少书,而且在广西的穷乡僻壤,家里又非书香门第,接触到的图书大概也不多。对一个在科举考试里消磨了二十多年的人来说,四书五经和朝代更替、古圣先贤都已深入心中。吾人虽然无法确知洪秀全这趟旅行有没有带着梁发的书,但以他受过的心智训练,他会把书中要旨牢记在心,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