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谋逆(第3/39页)

正是这种汉胡混血,让他既拥有汉人的文韬,又有胡人的武略。

射杀两只无辜的鹿,若放在以前,李世民绝对不会那么做,可在此时,他毫不心软。在他眼里,那两只鹿根本就不是鹿,而是他想征服的天下。想要征服天下,怎能有妇仁之心?

“二郎,要想成事就要‘狠’!只要将这‘狠’刻在心里了,也就离你想要的不远了!”

两只鹿倒下时,李世民的脑海里窜出了这句话。这是两天前,他去狱中探刘文静时,刘文静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这句话,这两天来他一直在回味,一直在品咂。

(2)

那天的探监,让李世民内心的激情如熊熊烈火燃烧起来。那不是一次普通的探监,那是一场狱中密谈,一场堪比三国时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曾经,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为复兴汉室出计,而在公元617年的那一天,李世民与刘文静也来了场“隆中对”,他们在为晋阳起兵出谋划策。

那天的狱中密谈,拉开了李渊父子起兵的序幕。

李世民与刘文静的那次“狱中密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隋炀帝派李渊去太原是放虎归山的话,那么,那场狱中密谈则是在给李渊那只“虎”插上翅膀,一只有着一双翅膀的老虎,自然便有了气吞山河的气势。

刘文静是李世民来太原后交的朋友,出生在贵族之家的李世民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招贤纳士的敏锐嗅觉,他结交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目的性。每一个人,都是必须能有过人的长处,为他所用。

刘文静虽然身手不及长孙顺德和刘弘基,但却志向高远,足智多谋,对时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李世民需要这样的人,特别是打天下之时,他需要听听刘文静对当时时局的看法。

刘文静被捕入狱,对李世民来说倒是个好事。刘文静虽然胸有韬略,知兵勤政,但却自命不凡,恃才傲物,这让他做事从不计后果。李世民既欣赏他的大才,又对他的“恃才傲物”深感头痛。

在得知刘文静被捕后,李世民想,也许狱中能让刘文静冷静下来,有空去想一些事,对时局的看法也更深刻。基于这个原因,李世民才没有第一时间组织营救,不过,他没有一刻不在关注着刘文静在狱中的情况。

“刘晋令看似在牢里过得不错,每天吃吃睡睡,发发呆,气色倒还不错。”李世民派去观察刘文静的人对他说。

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他想,以刘文静的性格,没在牢中憋疯,必定在想事情。对入狱反应那么平淡,应该受李密谋反的影响不大。或者说,李密谋反失利,很可能是刘文静事先就想到的,不然,不会那么淡定自若。

刘文静入狱是因为他的这个大舅哥,李密。

李密也是个胸怀野心之人,公元613年,隋炀帝御驾亲征高丽,早就存有谋反心的楚国公杨素之子杨玄感觉得是个机会,便找到谋士李密,策划谋反。结果,自负的杨玄感因为没有听从李密的意见而大败,杨玄感被杀,李密被抓。虽然在被押长安途中,李密趁机逃跑,但身为他妹夫的晋阳令刘文静却遭了殃,被关进了太原牢中。

刘文静被抓时,既没挣扎,也没喊冤,没挣扎是因为他认定有人会来救他,不喊冤是因为抓他并不冤枉,他也有谋反之心,甚至在李密和杨玄感有谋反之意前他就有了。按理说他应该和大舅哥李密“勾结”,然后配合杨玄感起义,可刘文静却看不上杨玄感,对于李密投靠的这棵“大树”,刘文静根本不看好。

“那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成不了事!”刘文静曾这么评介过杨玄感,刘文静看好的是太原留守李渊。

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时称“八柱国”,并被西魏赐姓“大野氏”,死后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昞是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保定四年,“以追录佐命元功”,封唐公。而李渊自己呢,七岁时父亲去世后,便世袭了唐公,做过禁卫军官,补千牛备身。

李渊身份显赫,又有关陇贵族家世,还有府兵数万……这些岂是那些举旗谋反的草头王具备的?虽然那杨玄感不是草头王,是最先谋反的贵族首领,也有着楚国公杨素之子的名号,身世上也和李渊不相上下,但他却没有李渊的气度。因此,刘文静觉得,与其跟着杨玄感,倒不如跟着李渊,这不得不说,刘文静有双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