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解雁门之围(第3/8页)

李世民出生、生长在建子沟村,建子沟村邻村的立节村则住着长孙氏的叔父长孙炽,长孙炽经常带侄子长孙无忌、侄女长孙氏到家里玩,长孙炽家和李家也一直有走动,属于世交。一来二去,李世民就和长孙无忌、长孙氏成了发小,成了青梅竹马的朋友。

李世民和长孙氏,一个是唐国公的儿子,另一个是右骁卫将军的女儿,既门当户对,又青梅竹马,再加上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的极力撮合,两家很早就订了婚。

窦氏非常喜欢长孙氏,长孙氏不仅有母亲高氏的“面貌如画”,温柔贤惠,又有父亲长孙晟的智谋,很有窦氏年轻时的风范。对李世民有着很大期待的窦氏,希望李世民娶一个能助他建大业的女人,无疑长孙氏是最合适的。因此,临死前,她反复嘱咐李世民一定要尽快娶长孙氏。李世民的年龄已经到了打天下的时候,窦氏希望长孙氏是那个对李世民的“匡定家国”有帮助的女人。

窦氏的眼光不错,长孙氏最后确实对李世民成为一代圣君,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话再说到李世民十六岁那年,那天,李世民在柳林的练功场练完刀剑后,开始练骑射,就在他策马狂奔在山林间,拉弓射箭,获得不少猎物后,突然勒马缓行。他闭上眼,仰起头,长长地,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这是大自然赐予世间万物的最好礼物,他没理由不接受。

他索性丢开缰绳,信马由缰,任由胯下的马悠然向前狂奔,或许一切都是天意,不知跑了多久,直到骄阳晒得他有些难受,才勒马停下。再看看周围,空旷一片;静耳细听,听到了潺潺的水流声。

“怎么到这儿来了?这是哪儿?”他喃喃着,看着陌生的四周,虽然不知是哪儿,但却知道自己离家很远了。

“不行,要赶快回去,不然娘子要担心了!”李世民想。

他四下望着,希望找人问一下,找一条近道。可四周根本无人可问。口渴了,马也累了,不如去河边喝点水,休息一下。李世民这么一想便策马朝着水流声奔去。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条河边,河水清澈透底,流水不急不缓。李世民下马用水擦洗了把脸,又用双手掬了些水喝。

河水清甜,在他又俯身掬水时,发现上流河面上漂着一根木头,木头上系着一个东西,系着东西的是根飘带,在水中红艳艳的,随着水流一浮一沉,很是醒目。

李世民本不想搭理,可刚扭过头又有了好奇心,在那根系着红飘带的木头飘到他面前时,他下河捞起了它。红飘带系着的是块用牛皮包着的东西,想必是怕进水。李世民越发好奇了,他解开红飘带,从木头上取下牛皮裹着的东西,一点点打开,发现里面有封信。再一看,李世民的眼睛瞪大了,心咚咚直跳,看完信,脑子里先是嗡嗡作响,接着便一片空白。

“陛下的诏书!急诏!陛下有危险了!”他喃喃一句。将急诏又连念几遍,汗水从额头、背上流了出来,“陛下现在很危险!陛下被突厥兵围困在雁门了!”

李世民连叫几声,将那诏书揣在怀里,跃上马,一拍马屁股,马狂奔起来……

第十九节 隋炀帝被困雁门

(3)

隋炀帝确实被困在雁门了。

喜爱巡游的隋炀帝,即使农民起义军到处都是,还是不顾身边臣子的劝阻,执意要去巡游,没想到,巡游到雁门时,遇到了他的死对头——突厥骑兵。

这可不是偶遇,突厥兵是有备而来的,这一点隋炀帝绝对没想到。突厥始毕汗此次正好利用了隋炀帝喜好巡游的特点,亲率几十万大军,包围雁门。他的目的很明确,灭掉隋炀帝。隋炀帝连年讨伐他们,已经让他们怒不可遏了。

雁门共有四十一座城,竟然被他们攻克了三十九座。他们正一点点地缩小包围隋炀帝和他皇家卫队的圈子,他们一定要将隋炀帝置于死地。

隋炀帝哪里经历过这种危险?在他找上门去攻打突厥时,根本没想到自己也有被围着打的时候,且无力反抗,还在自己的领地。

好几次,突厥弓箭手射出的箭已到了他的身边,眼见保护他的皇家卫队的人数在一点点减少,隋炀帝真的怕了,以为自己这次命将休矣。他抱着爱子——赵王杨杲号啕大哭起来。根本顾不上帝王的体面,在死亡面前,脸面又算得上什么呢?

“看来,朕的命要丢在雁门了啊!”隋炀帝一边哭,一边慨然长叹,“可惜那长孙晟不在啊!他要在,匈奴怎么敢如此猖狂?”

隋炀帝在那时特别怀念突厥的克星——长孙晟。

隋文帝时期,隋文帝也将突厥看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想要把它彻底拔除。可几次征战都悻悻而归。长孙晟便向隋文帝出计,说突厥之所以这么难对付,就是因为他们太团结了。如果使用反间计,挑拨突厥可汗间的关系,让突厥产生分化,就好对付得多了,而且即便是不全消灭,也威胁不了朝廷了。隋文帝接受了长孙晟的建议,长孙晟也成功将突厥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分,而且还又使出一计“美人计”,将义成公主送到东突厥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