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慎刑和恤刑(第2/7页)

不要昧于政事,使自己昏暗。不要事事苛求,大小巨细都要一一明察。虽然冠冕上的垂旒遮蔽眼前,但要设法看出事物的底蕴。虽然黄色的棉球塞住耳朵,却要听细微的声音。

君主的权威可以让他任意地作威作福,但要做个圣明贤君却确实困难。君主主宰着天下百姓,身处在王公之上,各地贡品供他的需求,百官都听他的旨意。因此之故,恐惧之心日久会松弛,不正当的情欲日久会放纵。要知道大事起端于对小事的疏忽,祸患萌生在不能预期的地方。

不要说自己无所不知,居住于高位要倾听卑小臣民的诉说。不要说小错没有什么损害,多积小错便会酿成大祸。享乐不要过度,过度便会生出悲哀。情欲不可放纵,放纵便会酿成祸灾。

天下为公,这才会使君主有福同庆。”

……

这本针对帝王的《大宝箴》,内容切中时弊,言语犀利,用词精准,让唐太宗看了很是感动,不仅对他的才华大加赞赏,还为未能及早发现这位有见地的人才而后悔。

“今日上朝,朕让你们看个东西。”一日上朝时,唐太宗冲殿内臣子说。

随即,张蕴古写的《大宝箴》就这么在众臣中来回传阅。

“写得好啊!切中要害!”

“确实好!虽然言辞尖刻,却句句在理!”

“这张蕴古是谁?”

……

朝堂上的众臣看着,窃窃私语着。龙椅上的唐太宗则默默看着朝臣,待他们看得差不多了才说:“文中说,‘居住于高位要倾听卑小臣民的诉说’。众爱卿说说,朕在这方面做得如何?”

“回陛下,正是陛下的重视谏言,才会有张蕴古的《大宝箴》。”房玄龄反应最快,即刻说。

“可如张蕴古这样的人才,朕却只让他在幽州府做了一个小官吏,这难道不是朕的失职吗?”唐太宗说。

“回陛下,是臣失职!”杜如晦上前一步说,“臣没有尽到为陛下推荐人才的责任!”

杜如晦说着话就要下跪,却是一个踉跄,两旁的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同时伸手去扶他,却被他拒绝了,坚决跪了下去。

“杜爱卿快快走身!杜爱卿身体不适,不必拘礼!”唐太宗大声说。

“谢主隆恩!”杜如晦慢慢起身。

众臣,甚至龙椅上的唐太宗都看出杜如晦脸色苍白,容颜憔悴。

杜如晦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了,有一段时间都无法上朝,这天他不管家人的劝阻,执意要上朝。这让众臣,特别是唐太宗很为他担心。

“陛下,是臣的失职!”房玄龄说完,看了一眼杜如晦说,“陛下信任臣和尚书大人(杜如晦),让臣和尚书大人为朝廷推荐人才,尚书大人因病没能尽责,可原谅,可臣未尽责任,不可原谅,请陛下降罪!”

唐太宗摇了摇头说:“你们二位不必愧疚,你们是朝廷功臣,朝廷那么多人才都来自于你们的推荐,你们已经尽责了。朕只是看到这篇《大宝箴》,高兴而已。”

唐太宗说完,停了一下又说:“朕想任张蕴古做执掌全国刑狱的大理寺丞。你们觉得怎么样啊?”

“皇上圣明!”

众臣齐声说。

于是,张蕴古因一本《大宝箴》,从幽州府的一个小官吏,来到了长安,做了大理寺丞。

然而,就在张蕴古准备将满腔热血贡献给国家,以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时,灾难来了。

俗话说,“福兮祸所优,祸兮福所倚”。张蕴古怎么也不可能想到,仅仅只过了三年,皇上对他的提拔,竟然会要了他的命……

(2)

那是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的事,唐太宗接到奏报,称河南沁阳有个叫李好德的人,说自己是神仙下凡,整天神神道道,说一些鬼怪异事,甚至还妄议朝政,诋毁皇上。

虽然“妄议朝政”怎么个“妄议”法,“诋毁皇上”都“诋毁”了些什么,奏报者并没有说清楚,也没什么证据显示,但这足以让唐太宗生气至极。他想,自己悉心为民,让天下统一,百姓安乐,竟然还有人妄议朝政,诋毁自己,真是岂有此理。

这李好德到底想干什么?整日妖言惑众,难道有什么其他企图?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称自己是上天安排的管理者,这李好德竟然也说自己是神仙下凡,什么意思?一定没安好心。

唐太宗越想越生气,当即下令将李好德逮捕入狱。审问后如证据确凿,便以谋反罪、妄议朝政罪处置。

那么,审理此案的是谁呢?就是因那本《大宝鉴》而被唐太宗提拔的大理寺丞张蕴古。

为了谨慎起见,张蕴古亲自审问李好德,审问过程中,发现李好德言语混乱,神志不清,便怀疑他有精神病。在又派人去河南沁阳做了一番了解后,上奏唐太宗说:“李好德有疯癫病,按照法律不应当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