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血的政变:废黜中宗(第2/3页)

第四,镇抚地方。弘道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中宗李哲即将除丧的最后日子,武后派遣了四名心腹将领:王果、令狐智通、杨玄俭和郭齐宗,分别前往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益州(今四川成都市)、荆州(今湖北江陵县)、扬州(今江苏扬州市),与当地的府司共同镇守。这四大都督府是唐朝地方上的军事和经济重镇,其中,并州是李唐的龙兴之地,又是防御东突厥的桥头堡,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益州素称天府之国,历来享有“沃野千里”“民殷国富”的盛誉,是唐朝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荆州是中南地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四通八达,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扬州富甲天下,是唐代最大的经济都会,也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赋税来源地,与益州正相颉颃,被时人称为“扬一益二”。

在权力过渡的敏感时期,武后以心腹将领出镇这些重地,足见她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此举具有双重作用:从积极意义上讲,是为了防止地方叛乱;从消极意义上讲,即便武后在朝廷的权力斗争中失势,她也还有许多后路可退。所以,武后的这最后一着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万全之策。

公元684年注定是李唐王朝的多事之秋。

这一年,朝廷先后更换了三个年号:嗣圣、文明、光宅。这背后,是一段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历史。朝野各种势力在这一年里竞相登场,展开了一幕幕有声或无声的博弈和厮杀。而武后则独自一人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翻掌为云,覆手为雨,把各式各样的对手一个个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或者径直推入死亡的深渊。

第一个被她从天堂打入地狱的对手,就是她的第三子:中宗李哲。

新年的正月初一,刚刚脱掉丧服的新君李哲就迫不及待地改元嗣圣、大赦天下,同时册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

然而,此刻的李哲却不无郁闷地发现——尽管他已经贵为皇帝,可武后丝毫没有还政于君的意思。

而更让他感到悲哀的是——满朝文武,宫廷内外,几乎都是他母亲的党羽。放眼所及,根本就没有一个可以让他信赖的人。

李哲愤怒了。

既然让我当这个天子,你就要给我天子的权力!

李哲开始愤而行使自己的天子权力了。就在册立韦后的同一天,李哲就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从小小的普州参军(正九品下)一下子提拔为豫州刺史(从三品)。正月十日,李哲又把韦后的一个远亲、时任左散骑常侍的韦弘敏任命为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让他一步跨入了宰相的行列。

很显然,血气方刚的中宗李哲既不想当傀儡天子,也不想当光杆司令,所以他必须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如今既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值得他信赖,那他当然只能倚重外戚了。

又过了几天,李哲再次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宣布要将岳父韦玄贞从尚未坐热的刺史交椅上再度擢升为侍中,并且还想把乳母的儿子提拔为五品官。

面对新天子任性而鲁莽的惊人之举,顾命大臣兼首席宰相裴炎顿时有一种啼笑皆非之感。尽管他很了解新君李哲此时此刻的心情,可他对李哲的行为却不可能抱有丝毫同情。

没错,韦玄贞贵为国丈,天子想任用他、提拔他,实属人之常情,原也无可厚非。可问题在于——国家有国家的法度,朝廷有朝廷的规矩。要想升官可以,但也要讲条件、论资历,岂能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就把一个小小的九品参军一下子擢升为堂堂的三品宰相?你李哲虽然是天子,可你也要按规矩办事,像这种有违法度的事情,对不起,我裴炎万难从命!再者说,门下省握有封驳之权,假如让韦玄贞当上了侍中,那岂不是恰好对我这个中书令形成制约?我裴炎好不容易独揽了宰相之权,又岂能让他韦玄贞来分我的蛋糕?

因此,裴炎十分坚决地把天子的旨意顶了回去。不管李哲说什么,裴炎就是两个字——不行。

最后李哲终于勃然大怒,忍不住指着裴炎的鼻子咆哮:“我就算把整个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何况一个小小的侍中?”

李哲的首次帝王生涯,就在这句没头没脑的气话中悄然地画上了句号。

裴炎看着暴跳如雷的天子,什么话也没说,一转身就去晋见太后,并把天子的话原封不动地向太后作了汇报。

武后的嘴角掠过一丝冷笑。

她比谁都了解自己的这个儿子。她知道,以他的能耐,不可能在天子的位子上坐太久,迟早有一天,他自己就会露出马脚,然后乖乖滚下台。只是让武后有点始料未及的是——李哲竟然这么沉不住气,才当了几天皇帝就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