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盗国之路(第2/8页)

王莽才替孔光办完葬礼,汉朝全国各地的官员以及民意代表又纷纷云集长安,替王莽请愿。最后,请愿的官员级别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

有人统计,在请愿队伍中,有亲王、侯爵、皇族等代表,队伍人数高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不说别的,数字详细到连个数都没放过,可见官方统计工作真到位啊!

王莽看着未央宫外人山人海,似乎不为所动。他给王太后上书,说道:“我现在很忙,正在制定新的礼仪,不想因此分心。所以,甭管宫外喊的什么话,太后您都别理睬。”

的确,王莽很忙。他是忙着制定一套新礼仪方案,但是这套东西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不得不忙。这套玩艺,说出来很吓人,可却是每个男人都喜欢的。

这就是著名的九锡礼仪。

汉朝以前中国古代的臣子具有的至高荣誉,王莽是一样没有拉下。所谓九锡,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据《礼记》记载,这九样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

王莽在古仪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给自己定的九锡如下:绿韨(遮蔽膝用的彩绸)、衮冕(龙帽)、衣裳(龙袍)、瑒琫(刀柄装饰璧玉的佩刀)、瑒珌(刀鞘上装饰璧玉的佩刀)、句履(鞋尖上翘的御鞋)、鸾路(皇帝专用的御车)、乘马(四匹骏马)、龙旗九旒(有九个尾梢的龙旗)。

除以上物件外,王莽另外附加多样物品,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了。公元5年,五月,王莽正式接受九锡。从此,王莽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赋予九锡特殊意义的人。

要知道接受九锡是什么意思,就要看看是哪些人接受了,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什么人。为了方便读者参悟,我就将名单列出来。在王莽接受九锡之后,曹操是第二个,接着就是司马昭、司马炎、孙权、桓玄、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李渊等等。

这些人都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件对不起皇家的事——篡权。于是乎,九锡就成了篡位的代名词。如果谁要接受了,说明他是想当皇帝了。这样的话,我们就很容易明白王莽想干嘛了。他制造的所有民意,都是为他将来废帝自立铺下一条坚实的道路。

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做倒霉蛋刘箕子的挖墓人。十二月,冬季,王莽按捺不住,准备对刘箕子下手了。

在王莽的政治哲学里,能够和平解决问题、节约行政成本当然是好事。但是,在对刘箕子问题上,他不能和平了。

原因只有一个,刘箕子的思想和他的身体正在一天天成长,犹如茁壮成长的黑马,就要脱僵而去。

王莽在皇宫里到处都安插了耳目,他已经打听到,刘箕子对他杀卫氏家族已经愤愤不平了。如果这样的话,与其坐等刘箕子收拾自己,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

这天冬至,王莽准备了椒酒,派人送进宫里呈献给刘箕子。民间认为,喝椒酒是可以驱逐鬼神的。刘箕子拿到酒后,没多想就喝下了。紧接着,他就发现不对头,腹部绞痛,滚在床上,发出求救的呼叫。

世界仿佛被隔断了,没有人听见刘箕子的救命声,任凭他鬼哭狼嚎。不久,声音渐息。有人去查看,刘箕子已中毒身亡。

刘箕子崩时,年仅十四。一个活泼生动的生命,从此离开人间。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询问死因,更没人跳出来说立案调查。汉朝上下,仿佛还泡在王莽的迷雾里。

于是,若无其事的王莽,装模作样地主持丧礼,赦天下,命令汉朝年收入六百石的官员一律为刘箕子守丧三年。

又见铁幕,正在徐徐拉下。

二 摄政的代价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刘箕子的葬礼办完后,王太后就下诏,召集汉朝高官开了一个大会,讨论新任皇帝人选问题。

在会上,汉朝众卿眯着眼睛,想了又想,都希望想出个合适人选来。可想了半天,他们突然发现,汉元帝刘奭这一脉的儿子孙子,全都死光了,竟然找不出一个苗种来。

于是只好往上想,想到刘病已的曾孙。众人发现,在刘病已的曾孙中,尚有五位亲王,十八位列侯。于是就将这些名单列好,给王莽递上去。

王莽一看这张名单,像嘴里飞进了一只苍蝇。

他眼前的这张皇帝侯选名单,人数虽多,但没有一个合他的胃口。很简单,这些人都已长大成人,不好控制,扶他们当皇帝,都等于将自己往火坑里推。

这么多人,王莽将怎么拒绝?

办法还是有的,王莽想起了刘骜曾经使用的一招。当年,刘骜不让兄弟刘兴当皇帝,刘兴脑袋不灵活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如果让刘兴当皇帝,那么刘骜死后,按汉朝规矩,兄弟俩是不能同时进入宗庙的。所以如果让刘兴继位,刘骜死后过年过节,都没人来供奉他,连个冷猪肉都没得啃,那他就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