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部队训练(第6/6页)

第二,一个国家军事教育的发达,有其各种的先决条件,例如国民教育的普及、兵役制度的健全、军事学术的发展、后勤补给制度的完善等。但是抗战时期的国军,不但本身尚未“现代化”,就是以上各项条件,竟然也无一存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各部队的编制、装备均不一致;教育计划多系临时性、枝节性的制订,缺乏全盘的计划;教育训练由于和考核无关联,以致不受重视,学校和部队的人事和经验也无法交流;军事学术不发达,缺乏独立的战术原则,以致向外国学习,仅得皮毛,而无战术思想;后勤补给制度不良,官兵平日忙于杂务,每星期难得有三天的训练时间;士兵文盲普遍,体格孱弱,逃兵风气普遍,无法实施有系统的教育。简单地说,军队此一机构,以及外在的社会,直至抗战时期,均尚未“现代化”,加以战时人力、物力、经费的短绌,因此教育和训练品质的低下,是极其自然的事。即使是当时已“现代化”的日军,战时由于兵力消耗过速,训练也无法按照进度执行。据估计,1945年时,日军中经过充分训练者,尚不到七分之一。[124]

第三,抗战时国军教育训练品质的低下,固然主要是由于物质环境的恶劣,和内、外条件的欠缺,但是主其事者是否即全无责任?他们当时有无其他选择可作?答案应是肯定的。如想脱离恶劣物质环境的困境,当时军界即已有人建议,可将部队裁减一两个师,以其武器、装备、经费,分配各军事学校,使之能达成教育任务,对于作战及建军,必有极大助益。而全国少两三个师,对战局则毫无影响。[125]或是从两三个师中,挑出一个师的精悍士兵,以两三个师的经费,提供一师,并提高官兵的待遇。待遇提高后,可以吸收优秀的人才,减少官兵的流失,于是得以实施长期的训练,以增进其技能。此外由于待遇良好,营养良好,体力也可增强。如此练一师是一师,练一军是一军,战斗力必定坚强。[126]又如当时的共军,在训练上所面临的困难和国军类似,但是共军采取了简化训练内容的策略,特别强调跑步(目的在增强部队的体力和机动性)和实弹射击两个科目,使得战力所受物质环境恶劣的影响得以减小。[127]当时国军的主其事者对此虽然也曾有所努力,但是成效似乎有限。

最后,再试将战时陆军的教育训练,和民间的高等教育作一比较。两者在战时同是基于政策的需要,而作大幅度的扩充,但是由于扩张过度及物质条件的限制,致使教育品质低下。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战争后期,国军鉴于兵员需求降低,乃缩减教育训练机构,不但减少资源浪费,教育品质或许也有所提升。至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却未观察社会上人力资源供需状况,而加以调整,以致毕业生失业情况严重,造成社会问题。

(本章原名《抗战时期陆军的教育与训练》,收入本书时,名称有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