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攀皋: 心理学科在中国(1949—1976)(第6/7页)

心理所的所址——即原来的端王府——也被人家给占了。所有的仪器设备也都没了。略微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当时把所有的书刊打了包,委托院图书馆代为保存,所以那些书刊没有散失。

在撤销心理所的同时,全国所有大学的心理专业或心理教研室都停止了工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后它们才开始重新恢复。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停顿了10年,而那10年正是国外心理学发展最快的时候。

我讲述这段中国官员干预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是希望人们能从中吸取一点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本文初发于《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4期,第111—121页。收入本书时略有增补、修订。

  1. 丁瓒(1910—1968),心理学家,江苏南通人。193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心理学系,随即去北平协和医院脑系科做研究生。随该系主任学精神病学,后留校任助教,并在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等单位创办心理卫生咨询门诊。抗日战争期间,南下投身于林可胜先生领导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1942年,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技师兼心理卫生室主任,同时还兼任多所高校的心理学副教授。1947年被选送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做访问学者及短期进修,并到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日内瓦和哥本哈根等地参观访问。此间,在美国芝加哥、法国巴黎等地筹组了中国科协分会,团结和组织了不少学科学的中国留学生,这对后来促使这些科学工作者归国起了重要作用。1948年10月回到香港,不久后乘海轮绕开“蒋管区”经大连抵达东北刚解放的沈阳,并于次年2月进入北平。他在1927年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由于南通党组织遭破坏而失掉与党的联系,1945年在重庆重新入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代书记和办公厅副主任、计划局副局长等职。​​​​​​​​

  2. 恽子强(1899—1963),化学家,江苏武进人。著名青年领袖恽代英之弟,1924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文理科化学系,后在河南、辽宁、广东、湖北、上海等地从事教育工作和革命工作,1943年到延安,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华北工学院副院长等职。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后,任院党组书记,并先后担任办公厅副主任、编译局副局长等职。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3. 汪敬熙(1893—1968),生理心理学家。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归国,先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1948年接替李约瑟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主任。1952年卸任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威斯康星大学任教直到逝世。​​​​​​​​

  4.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3),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 陆志韦(1894—1970),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浙江吴兴县人。1920年在美国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东南大学心理系教授。燕京大学心理系主任兼教授。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怍,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6. 曹日昌(1911—1969),心理学家。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心理系,1943年考取庚款留英,1945年11月到英国剑桥大学心理系做研究生,3年后通过博士论文考试。在英期间,他参加了英国共产党的剑桥地方组织,并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8月,成为香港大学公开招聘的第一位全日制心理学教师。同时,还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香港分会工作,1949—1950年间,联络、争取、帮助了大量在国外的科学技术人员回国。1950年到达北京,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副局长、办公厅副主任和联络局副局长等职。​​​​​​​​

  7. 张稼夫(1903—1991),1952年12月底起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1956年5月调离。​​​​​​​​

  8. 本节相关的文件、讲话、意见被摘要收入《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发展史事要览》。见薛攀皋、季楚卿、宋振能《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发展史事要览》,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1993年版,第87—89页。​​​​​​​​

  9. 赵莉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史(1950-199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6年。​​​​​​​​

  10. 潘菽(1897—1988),心理学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次年赴美攻读心理学,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任中央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半年后升为教授,兼心理系主任。1949年以后,历任南京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等职。1955年6月,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8月,担任新成立的中国心理学会的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