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如何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第5/7页)

(4)求美与涂抹:人是故事动物,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说故事,并有加工故事、让故事变得更加精彩的倾向。回顾往事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对故事进行加工,使其变得更精彩,更漂亮,更有戏剧性。

(5)避讳与变形:谈论往事时,人们还难免会带有情感,难免会为自己和尊长辩护,难免会夸大己方贡献、缩小己方错误,也即多少有些文过饰非。

(6)随风而逝与不负责任:即使有录音笔在前面,受访人说了一阵后也可能会忘记。觉得说的话会随风而逝时,有的不严谨的人会不负责任,胡说八道。

(四)记载的选择性和准确性

在记录和整理访谈稿时,整理者也会犯错误,也会有所选择:

(1)誊录时可能因为自己没听清、缺乏背景知识或理解能力不够等原因,把受访人或访谈人的意思写错。

(2)如果稿件是用于发表的,在整理时通常还需要对誊录稿进行删节,以削去枝蔓,突出主体,变信马由缰的漫谈为主题明确的文章。而抽掉或变更话语的环境后,话语可能会产生歧义。

总之,如果整理稿没经受访人、访谈人仔细审阅和斟酌,就可能曲解他们的意思。

(五)影响历史见证人口述精准度的因素

前面本节(二)、(三)讲的还只是访谈历史当事人的情形,如果受访人并非历史当事人,那么,影响其口述精准度的还有一些因素。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认识信息的传播规律:

(1)在传播过程中,尤其在口口相传时,信息会变形、失真。传播环节越多,相关叙述的可靠性越低。一般说来,在可靠性方面,亲历强于亲见,亲见强于亲闻,亲闻强于道听途说,道听途说强于想当然。

(2)信息的精准度与传播者距现场的远近关系复杂。多数时候,口述者离开历史现场的空间距离越近,也即越是趋近中心地带,对那段历史的了解越真切,越精准。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也要离开历史现场一定距离才能看得清全貌。多数情况下,口述时间与历史事件的时间距离越近,口述者越能记住细节,所讲内容越可靠。但隔上一段时间,排除一些疑点和传闻之后,也可能看得更为透彻。通常,口述者与历史事件利害关系越大,他对该事件越关心,因而越知情。但有时候,越是没有利害关系,越能表现得公正和可靠。

五 如何针对性地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

读了前面所讲的众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后,读者可能会认为:访谈工作遍地都是陷阱,口述历史太不可信了,也不值得去做。

这是因噎废食。历史真相确实难求,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止步的理由;口述历史确实可疑,但我们要做的应当是努力提升它的可信度。如果说客观的历史是转瞬即逝、难以把握的,而大脑中的历史是肤浅片面、流动变化的,两种历史的真实都不可获得,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努力去挖掘记忆的真实、口述的真实。而对研究受访者本人,或者某时代、某地域的群体记忆而言,记忆即使出了错,即使在反映真实的历史时有明显歪曲,它仍然是有价值的。

记忆的真实和口述的真实是可以把握的,只要受访人和访谈人之间建立有信任关系。如果对方信任你,就会跟你说实话,至少不会存心骗你。如果对方存心骗你,其诚信度很成问题,那么,你可能根本就不会采信他的言辞,整理他的录音,他的言说根本就不会被作为口述历史资料保存或使用。

了解影响因素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一)找多人谈,找聪明人谈

既然历史真相是多层、多元的,那么,为了更为充分、全面、系统地了解某段历史,我们需要找处于不同位置的多位当事人来访谈。研究事件时,既找处于中心位置的,也找处于边缘位置的;既找起决策领导作用的,也找上传下达、处在枢纽地位的,还要找在基层具体执行的。研究人物时,既访谈传主,传主之亲属、朋友、秘书、学生、下属,又访谈其批评者、对手甚至敌人……

既然对历史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储备之多少,那么,为了更为准确地了解某段历史,我们应尽量找聪明、睿智、理解能力强、表达能力较强的当事人访谈。那些有幻听、幻视现象,精神不正常的人不宜作为口述历史的访谈对象。当然,如果研究的是某个事件、某项政策对常人的影响,或者某位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的民间形象,我们还是得多访谈普通人,哪怕其中有些人文化不高、误解能力不弱、看事情并不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