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平定张格尔(第2/4页)

喀什噶尔陷落之后,叛军的气焰更加高涨,又先后攻下了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等城。至此,张格尔已经控制了新疆,他志得意满,公然建国称王。

直到此时,道光才意识到新疆问题远远比想象的要严重,遂召集各个重要的部门一起研讨军情,并让各级官员好好检讨一下过去六年在新疆问题上的错误。这种检讨更多的是一种台面功夫,大家都清楚,在新疆将会发生一场大战,必须在全国调兵,合力围歼张格尔的叛军。

为此,需要一个统帅,国家衰落的当头,能干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少。经过精挑细选,道光选择了杨遇春,杨遇春是一个沙场老将,在乾隆时期,就是福康安手下一个得力干将。嘉庆年间,杨遇春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立下巨大功劳,深得赏识和信赖。

杨遇春当时是陕甘总督,道光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统领陕甘兵马前去新疆平叛。碰到军国大事,皇帝不可能完全相信一个人,因此,他还任命伊犁将军兼大学士长龄为扬威将军,同赴新疆平乱。长龄是主帅,杨遇春是主将,满汉结合,相得益彰。

到新疆平叛,最麻烦的一件事情是补给线太长。为此,必须在中途设置许多中转站,户部尚书经过核算,发现一年的军费至少要一千万两银子。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四千万,听到这个数字,道光吓了一跳。道光对大臣们表示,政府只拿得出四百万两,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

大臣们提议从各省征集一些,不过也只能拿到两三百万两,还差钱啊!没办法,道光只好忍痛割爱,表示愿意动用两百万内帑。内务府大臣听到要贡献两百万两银子,很不情愿,对道光说,皇上,你这么一弄,我们以后就得喝西北风了。

道光吝啬归吝啬,但是他知道,如果大清国没有了,就是留再多的钱也没用。所以,还是狠下心来拿出了这笔钱。

道光为什么突然之间这么大方了呢?也是被逼的,现在不是大方不大方的问题,而是社稷和名誉的问题。自从顺治入主中原,清朝还没有哪个皇帝沦丧国土,道光当然不想做这个千古罪人,两害相权取其轻。

道光对这次出征非常重视,亲自过问细节问题,要求主帅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当然,主要的事情吩咐完了,道光也不忘回到节省层面,要官兵们尽量就地取粮,能节省就节省。“国家有国家的难处,希望大家都能体谅。”道光还告诫官兵们,尽量少买粮食,粮食价格过高就不要买,总之,在最合适的时候买。

此去万里天山路

这年冬天,几万将士出发了,西北的冬天寒冷刺骨,有时要穿越寒冷刺骨的戈壁滩和沙漠。冰天雪地之中,将士们拿着武器,背着沉重的干粮,一步步地走向目的地。这种艰苦是现在人无法想象的,只有那些酷爱户外运动的“驴友”多少能感受一些,当时这些士兵的条件更差。

他们的干粮是一整袋红薯,选择红薯是有特殊考虑的,对于一支远征军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粮食问题。如果带的粮食很多,那是找罪受,一路上会累死。可惜当时没有巧克力棒,否则大家都会带巧克力棒,这样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太重。对清军来说,他们不仅要补充能量,还得补充水,这无疑会加重行军的麻烦。红薯含有充足水分,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解决了水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不说道光让他们带红薯完全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这下,士兵们可受苦了,饿了吃红薯,渴了还是吃红薯,整整一个月来全都是红薯。到了目的地后,大家看到红薯就反胃。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各路士兵已经纠集完毕,与张格尔的大战就要开始了。二月二十三日,清军来到洋阿尔巴特,围攻固守高岗之上的叛军。清军炮火非常强势,在几十门大炮的轰击下,叛军逐渐抵挡不住。眼看形势越来越危急,张格尔宣布撤退。清军乘胜追杀,一路狂追三十里,叛军死伤成群。

这一战,清军大获全胜,杀敌一万多人,俘虏三千多人。真实数字估计要打折扣,但无论如何,总之是一场大胜。指挥这场战役的长龄第一时间把喜讯送到京城,道光很是喜悦,立即加封其为太子太保。

二十五日,清军在沙都布尔地区搜剿叛军,这一带到处是水,叛军背水列阵,准备用骑兵作先锋,冲击清军。但是大炮是骑兵的克星,面对清军一轮轮的炮火轰击,叛军骑兵很快败下阵来。清军于是发动进攻,步兵正面攻击,骑兵两翼包抄,再次击溃叛军。据说这一战杀敌四五万人,这个数字当然也不可信。不过,取胜应该是事实。

二十八日,清军与叛军在阿瓦巴特交火。这一次,清军还是采取老战术,用炮火轰击对方的骑兵。不过,这次张格尔学聪明了,不再让骑兵一往无前,而是迂回进攻。这样一来,大炮的威力大打折扣。清军只得换一种打法,既然大炮不管用,干脆让步兵们穿上貌似虎皮的衣服。奇招一出,敌人的骑兵一近前,看到前面一大群“老虎”,马匹受惊,四散而逃。清兵趁对方溃乱之机进攻,大挫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