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后垂帘,光绪紧张(第5/7页)

光绪马上就到十四岁了,慈禧又会找什么样的借口阻止他亲政呢?

这次,慈禧什么借口也没找,闭口不提皇帝亲政的事。大臣们早已窥破慈禧的心理,也没人敢提此事。曾经犀利的恭亲王这时候也一副与世沉浮的样子,不敢跟慈禧作对。就这样,光绪的十四岁就这么平静地过去了。

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入侵越南,同时用武力威胁清政府,要求清廷答应他们的条件。全国上下笼罩在战争的阴云里,朝野上下又开始了主战主和的讨论,李鸿藻、左宗棠等人主张一战较高低,认为法国侵吞越南的真实目的是以越南为跳板,进一步入侵中国。主和派的代表李鸿章则认为法国军事力量远胜清军,如果开战的话,得不偿失,请求奕跟法国和谈。李鸿章还说实在要打的话也只能采取游击战,派遣军队入越南伏击法军,千万不能跟他们正面对碰。

面对这两种态度,慈禧也没有定见,她很清楚自己玩弄权术很高明,但说到军事大事就是外行了。所以,慈禧让李鸿章全权处理此事。慈禧的态度不明朗,奕的态度也很模糊。

奕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大臣们很不解,危急关头,当断不断最是失策。但我们也不能苛责奕,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恭亲王早已死在慈禧的手中了,现在的奕心如死灰。他知道不管自己怎么做,也不管是做好做坏,最后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奕很清楚,自己是慈禧的眼中钉,功劳越大,死得越快。眼看光绪亲政的问题一天比一天迫近,如果光绪真的亲政,肯定重用自己。但慈禧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在光绪完全亲政之前,慈禧一定会在政治上击垮自己。

奕只是不想再做冤大头了。

奕之所以不敢轻易表态是因为他被整怕了,即使要表态他也要先揣摩好慈禧的意思。刚开始的时候,慈禧偏向李鸿章的看法,认为最好是主和。奕就跟着说:“最好不要轻启战端。”后来,国内主战的声音越来越高,慈禧受这种热情感染,忽然从鸽派变成了鹰派。奕揣摩到慈禧的意思,也说:“可以打。”

奕这种骑墙的态度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慈禧似乎也对他很愤怒。奕感觉到了这点,又百般讨好慈禧,在慈禧的大寿上大花心思。

慈禧心想,你以为讨好我就可以逃过这一劫。

1884年,中法战争开打了,没想到清军果真不堪一击,在越南前线节节败退。慈禧立即拿这个当借口,将失败的责任推到奕的头上,并和醇亲王奕一起草拟了罢免奕军机大臣等职的上谕。

军机处基本上都是奕的亲信,如果慈禧只罢免奕一个人,还不能说明她手段的狠辣,慈禧居然将所有军机大臣都罢免了。新的军机处人员全是慈禧的人马,短短的几天,慈禧就把这个帝国的中枢机构完全变成自己的后花园。

这次政府机构大改组又被称为甲申朝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朝变,因为从此以后,大清国就是慈禧一个人说了算。

架空光绪

光绪十六岁的时候,亲政问题终于提到了日程表上。光绪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无论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做人,都非常严谨,慈禧再也不能以顽劣不堪为借口推迟他亲政的时间。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慈禧宣布明年将归政于光绪,慈禧还让钦天监选择吉日,明年正月举行亲政大典。

光绪的父亲奕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早就窥出慈禧不是真心归政,所以自己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如果露出志得意满的迹象,搞不好会跟奕一个下场。善于揣摩人意的奕给慈禧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太后用“训政”取代归政。奕知道,慈禧连自己的亲儿子同治都不肯归政,何况是隔了一层的光绪。

明白,这时候如果不学聪明一点,将来自己的孩子肯定要吃苦头的,所以果断地提出让太后训政。那意思很明白啊:太后,你继续掌权吧!

慈禧并没有答应,对,她在等。果然不久,奕带着王公大臣们一起请求太后训政,大臣们说皇帝太年轻了,经验不足,国家大事又不是儿戏,很多事情还要仰赖太后裁决。

慈禧一听说道:“你们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那好吧,准奏。”

几天后,慈禧颁布了一道懿旨:“现在国家问题很多,国事繁重,皇帝刚刚亲政有很多问题还不了解,碰到一些不能决断的大事,哀家不能不在一旁提点。本来哀家不想过问政事,无奈王公大臣一再邀请,让哀家为国再尽一份力,哀家不敢因为死守教条而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勉强答应了,决定在皇上亲政后再训政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