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后垂帘,光绪紧张(第6/7页)

慈禧的措辞是非常得体的,但目的也是非常明显的。这道懿旨一出,世铎等人立即赶制出一道《训政细则》,规定许多礼仪沿袭垂帘听政时制度。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亲政大典举行。光绪先带着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到慈宁门拜见慈禧太后,随后在太和殿受百官朝贺,接着便在保和殿举行宴会。

光绪当然明白,慈禧把权力牢牢地抓在她自己的手中,自己只不过是名义上亲政而已,手中并无可用之兵,也无可用之权,军国大事还是慈禧一人说了算。光绪很不喜欢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好像被人挟持了一样,自己根本无法展开手脚,他决定搏一搏。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光绪颁布一道谕旨,说自从咸丰皇帝去世,太后为国家操劳了近三十年,鞠躬尽瘁,宵衣旰食,为了大清呕心沥血,很少休息,他自幼受太后的教诲,不敢有丝毫松懈,作为一个儿子,他理应担起社稷之重任,让太后能够颐养天年,好生享受。

光绪的话当然也说得很漂亮,但是出这么一招是非常不明智的,慈禧是何等精明的女人,她还看不出他真正的用意。光绪的用意一出来,她将会视他为潜在的对手,从此对他倍加防范,让他更难施展拳脚。其实,光绪最好的做法不是跟慈禧斗,因为他还完全没有跟慈禧斗的资本,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慈禧,让慈禧明白,他这个儿皇帝非常听话,你可以对他非常放心。

光绪这道谕旨出来后,立即有大臣上疏。礼亲王世铎又增加了一个《归政条目》,以《训政细则》为原本,这是给光绪量身打造的紧箍咒。

御史屠守仁上书请求慈禧仿效高宗乾隆训政之事,凡重要奏折一律先交付皇太后审阅。

慈禧一听,心里非常舒服,但是为了做出自己是真心归政的姿态,她严厉地批评了屠守仁。为了表明自己并不热衷权力,慈禧还移居到颐和园,在那里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其实,她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紫禁城,她时刻关注着文武百官的动向。

就像翁同龢说的,现在跟过去没什么两样,鸡毛蒜皮的事由皇帝裁决,稍微重要一点的事由军机大臣决断,碰到军国要事只有请示太后。

修建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最早是乾隆为了庆祝生母钮祜禄氏六十大寿建造的。后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将圆明园和颐和园一并烧毁。

慈禧早就有重修颐和园的意思,同治七年(1868年),御史德泰揣摩慈禧心意,上奏请求重修颐和园。这个提议遭到了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大臣们的反对,只好不了了之。

同治结婚后,慈禧又有了修颐和园的打算,这时,李鸿藻又出来谏阻,慈禧只好作罢。同治亲政后,为了让慈禧放权,在她四十大寿时不顾众大臣反对,执意要重修颐和园。慈禧看众怒难犯,出来做和事佬,这么一来,修园之事又搁了下来。

听说光绪要亲政,狡猾的奕又提出了修园之事。奕这么做自然是为了讨得慈禧的欢心,让慈禧对自己的儿子好一点,也是希望将来儿子亲政后能够有一番作为。儿子要想有作为,最好是希望慈禧太后沉溺于享乐中。

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五日,清廷成立了海军衙门,奕担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劻和李鸿章等人协助他。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呢?当时清廷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建立一支先进的海军非常重要。

慈禧是个非常喜欢享乐的女人,她很早就想修颐和园了,当然那时候还叫清漪园。奕提出这个建议后,她立即批准,慈禧还把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

这次修园没有多少人反对了,因为反对的人基本上都不在朝堂上,在朝堂上的人就算有意见也不敢反对。

决议通过了还有一个问题,修园的钱哪里来呢?修园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库中的钱应付内外需要还不够,又怎么可能用来修园呢?钱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老佛爷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奕知道后果很严重。他最后决定从自己主管的海军衙门中挪用经费,到底挪用了多少经费还是个谜,有的说有两千万两,有的说有三千万两,有的甚至说有八千万两。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数目一定很庞大。

既然数目庞大,那么海军怎么办呢?还需不需要发展呢?不需要了!老佛爷的享乐要比国防重要,所以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一点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