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颗脑袋一个结局(第2/5页)

六十年的时光也只是倏忽而过,她甚至觉得自己刚从童年的一场梦境中醒来,天竺花的香气尚未散去。时间真是一个狠心的魔术师,前半生机关算尽、斗争不息,后半生还没来得及好好设计自己的蓝图就日渐衰老。

百花斗芳争妍,让人犹如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新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表面上的光鲜亮丽,难以冲淡由权术与搏杀所织成的畸形网络。武则天终于意识到,在衮冕和玉玺的背后,她所寻求的也许仅仅是一场人生的安宁,而她所得到的似乎更加微乎其微。

长寿二年(693),武则天的军队收复了安西四镇,也由此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与疆域,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呈现一片太平盛景,但所有这一切都不会像往常那样给她冷寂的内心带来安慰了。

自从长子李弘和雍王李贤去世之后,庐陵王李哲又遭到流放。如今,武则天的身边只剩下低眉顺眼、了无生趣的皇嗣李旦。

在武则天的心目中,她的皇位继承人至少需要两大条件。无论是李旦,还是急于上位的武承嗣、武三思,都不能让她满意。尤其那几个武家兄弟,论外形,他们身材矮小;论气质,也缺乏贵族豪门的教养,更无帝王之气。

一直以来,武则天的精力都放在了朝中各派别之间的权力斗争上,思想异常活跃,很多时候,她会忘记自己的年龄。而这两年,她之所以会在意自己的年龄和寿命,主要是因为嗣位问题一直缠绕着她。

武承嗣为争夺皇嗣兴风作浪,让她始终拿不定主意。

如果天命可以改写,武则天想要再活上百年,将武周的皇位坐穿,让这帮有野心当皇帝,没能力坐江山的庸碌之辈都失去机会。可是人再强大,也无法与时间对抗,时间就是世间生灵的天命所在。

对于武则天来说,皇嗣李旦和武承嗣仍是她考虑最多的两个人选。在选择接班人这件事上,武则天所表现出来的反复无常与她先前的果敢、坚毅判若两人。她一会儿频频召见李旦,并时常与他共进晚餐;一会儿又要试图说服太平公主嫁给武承嗣,为他日后登上皇位扫清障碍(她的这一意图遭到了女儿强烈的抗拒)。

不管事实最终如何,武则天的内心非常清楚,她实际上已着手为自己安排后事了。

文昌左相武承嗣仿佛看穿了武则天的心思,武则天在立储一事上表现出来的犹豫和摇摆的确是一个不祥之兆。来俊臣曾经多次提醒武承嗣,一旦武则天对皇嗣李旦的怜爱之意苏醒复生,武承嗣和他本人就将面临着被抛尸荒野的命运。来俊臣说得言之凿凿,好像除此之外,真就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了。就目前的情形来说,他们可以选择的对策只有一个,那就是将皇嗣李旦尽快除掉。

这一年九月,丁亥朔(初一),帝国的天空再度出现了异象——日食。

魏王武承嗣率领五千人上表为武则天请加尊号“金轮圣神皇帝”。按照佛家的观点,菩萨成为转轮圣王后乘坐的车子有金、银、铜、铁四种质地,分别称为金轮圣王和银、铜、铁轮圣王。

金轮圣王统治四天下,其余圣王依次递减为三、二、一天下。武则天对这一尊号相当满意,身着天子冠冕,接受臣民及四方朝拜。

武则天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她仍让朝中大臣们感觉,老妇人其实并不老,与天后时期相比,她在掌控权力、调度人事方面,更多了几分成熟与稳健。

3

武则天是一个有着霸权意识的执政者,她的统治风格带有浓厚的“独裁”色彩,她深谙法家的法、术、势之道。作为史无前例的女主,虽然大体上仍沿袭大唐的法令与制度,但却能应势而为,有选择地遵守李唐的体制。

武则天知道,自己的大周要摆脱李唐的影子,就是要有意识地适当性破坏,如此才能破茧而出。如果武则天只是一味地固守大唐之法,那么她只是李唐王朝的守财奴,是李唐的太后而已,无法形成个人的统治风格,也绝不可能做到独揽权柄。

武则天破坏律令的手段是用势与术,同时以刑、赏交互使用的方式推进。这也是她之所以能够独断专行,统治帝国二十一年之久的主因,也是她最终走向覆亡的主因。武则天无论是要继续称制还是登基,在性质上都是权力掌握和夺取的问题,她必须面临还政的政治惯例和传统男性的父系社会压力。与那些开国皇帝相比,她身边没有一个为自己打天下的开国集团,如刘邦的丰沛集团或李渊的太原集团。她从十四岁入宫,如今已七十岁,绝少接触社会、结交豪杰,开创大周时依靠的是取得代行君权的称制权,后来是依靠酷吏稳住它。随着她开国为君,酷吏也变成了帮助她打天下的开国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