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俄争霸满洲,睦仁为何敢“抗俄援清”?(第2/6页)

这是继白俄罗斯、小俄罗斯(即乌克兰)、新俄罗斯(克里米亚半岛及黑海北岸部分地区)之后,尼古拉二世又一个扩张版图的雄伟梦想——“黄俄罗斯梦想”。

为了尽快实现“黄俄罗斯梦想”,沙俄需要修建一条贯穿东北亚的铁路,作为将来的快速运兵通道。1891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始修建,规划中它西起莫斯科,东至海参崴,全长接近1万公里,是目前全世界最长的铁路(迄今为止仍然是),这只是一条干线,规划中还有许许多多支线,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长城脚下,方便将来一旦能把清俄两国国界推到长城时,以这些铁路线来掌控长城以外的地区。

俄国沙皇在修铁路,日本天皇睦仁十分愤怒,朝鲜和满洲也是日本想得到的,特别是朝鲜,它被日本视作“利益线”,是侵占满洲和中华大陆的跳板,是日本“首先要确保”的。1893年,参谋本部在调查后向睦仁提交报告:预计西伯利亚大铁路将在十年后(即1903年)通车,这就是说至多十年以后,日本必须选择对沙俄一战!为了确保日军将来取得胜利,必须先于俄国人得到朝鲜,作为日军向满洲扩张的前进基地。

此时的朝鲜还是大清的藩属国,为确保日本先取得朝鲜,就必须先同朝鲜的宗主国大清作战!

对于睦仁来说,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在1868年他正式继位并开始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基本上是“以中华为师”的,因而也沿袭了明清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日本人从小学习汉字、书法、诗词格律,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有两个日本人发生了争执,一方只要说一句:“我们的老师中国人也是这么说的!”刚才还想跟你拼命的另一方立刻会大惊失色,红着脸为他的无知道歉,就连“天皇”的名号最初都是取自“三皇五帝”之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按照传统,号称“万姓”的天皇和皇室成员是有名无姓的,而如果要问历代天皇名字中最多的一个字,那就是来自汉儒最讲究的“仁”,比如睦仁的太爷爷兼仁同志,爷爷惠仁同志,老爹统仁同志,等等,祖孙几代都是这么“仁”下来的。

不过,战争只要一方决定行动就可以开始,第二年,也就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取胜,但它还一时无法吞下整个朝鲜,只好先让朝鲜从大清藩属国地位中获得“独立”,朝鲜从此不再认大清为宗主国,中华帝国与周边国家延续千年的封贡体系从此被彻底终结。当然,如果按照日本人的说法,那是“促进朝鲜近代化”,获得“独立”的朝鲜也称起帝来,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当然,它还是那个实力有限的朝鲜,此后日本或俄国可以很方便地占领它,再也不必顾及大清。

日本本来还在《马关条约》中取得了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大连湾,尼古拉二世自然不干了,因为他不仅想吞下满洲,也想吞下朝鲜,而通过之前的条约,沙俄已经和朝鲜接壤,朝鲜也被俄国看作“利益线”!而一旦让日本先占据旅大,日本就可以从旅大和本土夹击朝鲜,不能让朝鲜真正地“独立”,损害沙俄将来吞下朝鲜的可能性。于是乎,尼古拉二世联合当时还有着“黄祸”共识的德国和法国,强迫日本把旅大又“还”给了大清,睦仁“安慰”他的团队:“不用急于夺取(辽东)半岛,在这次战争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该了解的地理和人情,锻炼了将领,用不了很久,或者从朝鲜,或者从其他什么地方再度进行战争的机会还是会光临的,到那时再夺取它也不迟!”

战后的大清岌岌可危,内忧外患,用西方人的话来说,那就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让人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腐败和无能”。列强瓜分之心蠢蠢欲动,此时的朝廷不得不改变“不结盟”的政策,急需一个强国来“力挺”,但是现实的英国人已经在酝酿“联日拒俄”了,而日本人却在对朝廷努力“修复”战后关系,积极营造“日清亲善”的氛围。刚刚把人家打得万劫不复,还想着如何再次得到满洲,表面上又营造两国“亲善”的氛围,这确实比较恶心,不过当时的日本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在他们看来,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也一度如明清那样闭关锁国。但是当1853年国门被美军轰开后,他们在美军将领的登陆点为他建起了一座纪念碑,感谢他让日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并向欧美派出了一批批的学习取经团,即使心里怎么仇恨你,身体却还在向你鞠躬,为的不过是吸其血肉壮大自己,这是当时日本人的观点。

俄国自然也在拉拢大清,而办法还是那个老办法,从朝廷那里下手,俄国驻北京公使又找上门来了,积极宣传“俄国是大清的朋友”,力邀在《马关条约》后发誓“终生再不踏上日本土地”的李鸿章到俄国的土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李大人你一定会在我们那里受到友好对待的。受慈禧派遣,1896年,李鸿章代表朝廷与沙俄签订“密约”,两国结成秘密的“战略伙伴关系”,规定日本将来无论是进攻大清还是俄国,另一国都得给予援助参战。尼古拉二世自然有他的条件,那就是如果根据清俄边界,西伯利亚大铁路应该沿着“鸡头”形版图绕一个半圈才能到达海参崴,费时费力。朝廷必须同意让铁路穿过满洲境内走直线到达海参崴,在满洲境内的这一段铁路可以称作“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