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日之内数倍于甲午战争总伤亡:日军陷入生死局(第2/7页)

奥保巩不会想到,正是这个在过去几乎无往而不胜的战术,在这里即将失灵。

5月25日午夜,总攻开始,第四师团(大阪师团)绕过俄军南山工事,首先向金州城南门承恩门发起进攻,在炮兵的掩护之下,步兵开始向城墙下挺进。行进在最前面的是工兵敢死队,他们的任务是趁着炮战和夜色冲到金州城墙底下,先在墙脚挖个坑,然后在坑里埋下巨型炸药包,一举炸开城墙,这也是日军在攻城时惯用的招数。

见到日军竟然挖他们的墙脚,城墙上的俄军简直狂怒不已,他们打开了强光探照灯,这不仅是为了给俄军照明,更是为了迷盲远处的日军炮兵,强光射过去,日军炮兵就睁不开眼,炮弹就打不到城墙上,十分管用。“来吧,黄皮猴子们!”城墙上的俄军号叫着,炮兵用大炮和远处的日军炮兵对轰,而机枪手用马克沁重机枪朝城墙下的日军工兵和步兵扫射,机枪的子弹在城墙下形成了令人恐怖的弹雨!日军一排一排地倒下,虽然前仆后继,但只是增加倒在地上的人数,看来挖墙脚的活实在是不好干啊。

此时,南山工事里的俄军也发现了奥保巩原来主攻的是金州城。有强大的工事,这里的俄军自然不需要从工事里跑出来袭击日军后路,但是人不跑出来,炮弹却是可以跑出来的。他们掉转部分小口径炮,在南山上朝正在攻城的日军发炮。如此一来,攻城的日军不得不享受来自前后两个方向的炮火,原本是想包抄俄军的,没想到却先被俄军给包抄了,真是不太走运啊。

金州城墙和南山上的俄军都是居高临下地发炮和扫射,而日军却是暴露在没有任何掩体的平地上。再这样下去,别说攻城,只怕人都要全部被炸光。必须先想想办法。于是大家先在阵地上找到一些斜坡作为简易的掩体,前线干部一声令下,日军猫着腰,握着步枪靠在这些斜坡上躲起来。挤是挤了点,好歹能先躲一躲。看来对于这个状况他们还是还比较满意的,而此时不知有谁眼尖,突然指着众人的头顶上方,大叫了一声:“看!”

所有的日军不约而同地抬起头,顿时被头顶上一幕吸引了:只见半空中正在落下一批长得很奇怪的东西,它们看上去像一个个圆乎乎的铁球,后面还拖着一根长长的麻绳尾巴,在探照灯光中显得十分诡异。很显然,这是城墙上的俄军扔下来的。正在日军抬头看的当口,俄军还在一个劲儿地朝这边扔,看上去扔得十分过瘾。

这是什么?日军从来都没有见过这玩意儿,莫非俄军连传说中的流星锤一类的上古兵器都用上了?

所有人都迅速判断,看来即便不是流星锤,也是俄军扔下来的铁球之类的用于砸人的东西。每一个日本兵都死死地盯着这些东西,想找个宽敞点的地方躲一躲。

不过,很快,日军发现他们不用躲了,因为这些“流星锤”的杀伤力并不是砸人,而是——爆炸。

在所有的“圆球”接触地面的一刹那,它们开始猛烈地爆炸,地面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连环爆炸声,日军顿时被炸得血肉横飞,哭爹喊娘。城墙上的俄军见状,扔得更加兴起了,“圆球”密密麻麻地落下。原来这不是流星锤,而是会飞的炮仗啊。

日军并不知道,早在几百年之前,中国人在发明了火药之后就发明了这件武器,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也曾经在欧洲的战场上大为风光。不过欧洲人发现这件武器好是好,就是你必须用力把它扔出去,而这就带来一个致命的弱点——自己胸腹大开,心脏部位很容易被对面的火枪手给射一枪,所以这种武器如果是在中华帝国那样高大的城墙上使用起来还是比较顺手的,但在欧洲平地的战场并不好用,于是也就渐渐被遗忘了。由于它的后面拖着一根长长的麻绳尾巴,这种武器最初在中华帝国形象地被叫作马尾弹。现在,不知道俄军又从哪里找了出来仿制使用。而在这场战争之后,由于俄军的使用,又引起了德军的兴趣(整个日俄战争都有欧洲强国派武官全程“观战”,这也是当时的传统),他们不断对马尾弹进行改良设计,直到在十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推出了用木手柄取代麻绳的简洁版,它就是——手榴弹。

俄军果然名不虚传!他们是天生的战斗民族!眼见前线日军白白被炸,奥保巩终于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对于这场战争,俄军也有着长期而且充足的准备。他们比想象中的更加恐怖和强大,他们不仅是土木工程师,还是世界一流的武器运用专家,能够因地制宜地搬出连清军都已经遗忘和抛弃了的马尾弹,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而以后的事实将证明,俄军不仅会照搬武器,他们还会发明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