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乃木希典为何坚持不主攻易攻的203高地?(第3/8页)

于是在一时攻占东北线的制高点望台炮台无望的情况下,乃木希典把第二次总攻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工事相对薄弱的西线制高点203高地,这既是对正攻法是否有效的检验,也是为歼灭太平洋舰队寻找一个山头。在那次总攻中,乃木希典虽然没有攻下制高点203高地,却接连夺下了其他3座高地,在它们当中,有一座紧邻203高地、位于它的北面的山头,军事标高为183米,已经相当接近203的高度,俄军称之为南山坡山,乃木希典见其形状像海鼠(即海参),称之为“海鼠山”。爬上山顶的第三军士兵发现在这里几乎可以眺望到旅顺全港,也可以看到港口内的太平洋舰队,但还留有一个死角,也就是俯瞰内港西港时,会被前面的203高地挡住部分视线。

二话不说,乃木希典下令在海鼠山上建立炮兵观测所,在白天指挥山下的大炮隔着山头轰炸能够看到的太平洋舰队,这个瞄准方法就是乃木希典后来用于大阪宝贝的“间接瞄准法”的最初版本。由于此时大阪宝贝还没有运到,开火的大炮仍然是东乡平八郎的舰炮,这就相当于把东乡平八郎的军舰“开”到了岸上,通过海鼠山山顶的炮兵观测所进行瞄准后炮击,这比盲打的效果又进了一步,太平洋舰队几艘军舰被击中,要是不跑得快,连击沉都有可能。太平洋舰队又只好重复之前白天开到外港、晚上开回内港的狼狈动作,但俄军后来终于发现了第三军是站在海鼠山上进行观测的秘密,他们就把军舰开到一个海鼠山上观测不到的死角——也就是更隐蔽的内港西港,这样就不必担心被乃木希典给炸了。

由于在海鼠山上的观测死角是被南面更高的203高地所遮挡,乃木希典就推测(注意)如果站在203高地上应该可以追踪到躲起来的太平洋舰队,全部发现它们。于是乃木希典将这个情况上报给大山岩,大山岩再上报给大本营,也就是说,通过第二次总攻,乃木希典除了检验了正攻法的有效,也为海战取得了一个巨大的成绩:锁定了可能观测到整个太平洋舰队的203高地。但乃木希典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巨大成绩在接下来竟要成为他被撤职的导火索。

大本营对这个情况高度重视,因为海面上的情况又更加严峻了。

10月15日,波罗的海舰队已经正式从欧洲起航,它将绕地球大半圈来到旅顺海面,预计将在3个月后(1905年1月15日左右)到达旅顺,而海战的特殊性在于对军舰的依赖性极大,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已经海上苦战了八个月的联合舰队必须回到本土把受损军舰进行维修和保养,否则将无法迎战,这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于是东乡平八郎只能倒推了:要求乃木希典必须在这一日的倒推两月之前——1904年11月15日,最迟不超过1904年12月10日,如果不能攻克旅顺,那就绝对要攻下203高地。

已经倒计时了,乃木希典肩上的压力骤增。就在这个时候,睦仁在波罗的海的舰队已经起航、日本本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把东京湾等地的海防炮大阪宝贝逐一拆下,用家底支援了乃木希典。此时的乃木希典面临两个选择:最简单的是利用大阪宝贝攻下最强大的东北三堡从而一举攻克旅顺,其实只要一鼓作气攻下了旅顺,哪里都是“203”,随便在岸上找个地方架起大炮轰掉太平洋舰队就是,更何况也许还不需要等到完全攻占旅顺。要知道望台炮台虽然不是整个防线的制高点,但它是东北线的制高点,站在它的山顶也是“有可能”追踪藏起来的太平洋舰队的。

第二个选择就是先把东北三堡放在一边,先攻下203高地,利用间接瞄准法和大阪宝贝炸沉太平洋舰队,然后掉过头再去攻打东北三堡,最终攻克旅顺。

从海面和日本本土形势考虑的角度,东乡平八郎和大本营希望的是后一种,在第三次总攻发起前,大本营并没有明确下令,而是把这个意见非正式地传达到了乃木希典,毕竟睦仁已经放权给前线将领了,在涉及具体指挥上后方再过多地遥控是很不礼貌的。而结果我们知道了,乃木希典并没有去主攻203,由于地道已经挖到了东北三堡之前,在这里具备了实施正攻法的条件,乃木希典主攻了东北三堡,并且在实战中进一步完善了正攻法,独创了以正攻法为核心的“立体作战”战术,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想尽一切办法先歼灭太平洋舰队,乃木希典仍然在继续殚精竭虑。

乃木希典知道,要紧急攻下203高地,就要寻找躲起来的太平洋舰队,既然站在海鼠山上视线被203高地部分遮挡,那么就可以让观测兵在海鼠山山顶上升天。

在航空器出现之前,所谓让观测兵升空,并不是开玩笑,乃木希典使用了一种军事上的氢气球——系留气球。它包括氢气制造车、系留车、马拉辅助车等等,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使用时先往气球里充满氢气以便升空,而气球下边还有一个装着观测兵的吊篮,气球升空时,像放风筝那样用绳子固定在系留车上,而马拉辅助车的作用就是帮助系留车不断移动位置,以便令气球能尽量实现定向观测。当时掌握这项技术比较成熟的是德军,在乃木希典临时气球部队中担任队长的正是刚刚从德国学习归来的河野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