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山岩的智勇:与俄军总司令的大兵团对决(第3/7页)

此时大山岩身边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与俄军兵力相差悬殊,建议推迟决战时间,继续等着第三军。而大山岩认为绝不能等,不说第三军最后能够保存下来的兵力还有多少,就算能够等来他们,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库罗帕特金也会通过火车不断运兵,推迟决战对辽阳之战本身十分不利,同时也违背日本陆军速战速决的战略。

和库罗帕特金一样,大山岩的身份也是主帅,除了具体战斗,必须考虑到国家战略,而日本要想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除了需要战役、战斗的胜利外,更需要战略意义上的胜利,而战略意义上的胜利就是要给予俄国切肤之痛和毁灭性打击,要么攻入俄国本土,要么大规模全歼俄军,唯有如此,才能威震俄国国内,迫使俄国主动求和。

库罗帕特金自然会想办法集结优势兵力,而大山岩就要想办法尽量多地歼灭其有生力量,与库罗帕特金避免过早决战的“抢时间”战略恰恰相反,大山岩的战略是“抢决战”。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环境下,他都必须永远进攻,永远没有“防守”两字,每战都必须追求决战加歼灭战!也就是说,大山岩其实并没有选择,也没有退路,无论多么冒险,只要基本条件成熟,就必须出击!

8月24日,就在乃木希典结束第一次总攻的同一天,大山岩决定立即打响辽阳会战!大山岩制定的是包抄战术,这真是一个极端冒险的计划,他竟然用比俄军少10万的兵力去包抄.而正是为了防备日军的包抄,库罗帕特金特意把防线修得无比之长,第一道防线就长达75公里,这就相当于日军需要从北京跑到天津去包抄,如此宽大的防御面会给两翼包抄带来极大的困难,反过来很容易因为兵力分散而陷入被俄军各个击破的境地。

但这正是大山岩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大山岩很清楚,开战本来就是冒险,不如冒险到底,仍然去打日军最拿手的包抄战术。事实上日军从来不惧怕以弱势兵力对阵优势兵力,他们家底薄,兵力少,这样的战斗他们早已经司空见惯了,如果此时统帅表现出一点点的谨慎和犹豫,处处留后路,反而会损坏全军的士气。日军可以输在客观条件上,但绝不能输在士气和意志上!

根据包抄战术,第四军首先从正面发起猛攻,当然,这是佯攻,为的是吸引库罗帕特金的注意,随后,第一军和第二军分别从俄军左右两翼迂回进攻,这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要斜插至俄军侧面!

无论在正面还是侧翼,当日军冲到工事之前时,掩体里的俄军开足强大的火力,一时间,大大小小的炮弹、机枪子弹、步枪子弹实现集火(集中火力),日军冲到前面的突击队全部倒下!战场上又出现了熟悉的一幕:

第一突击队,全灭;

第二突击队,全灭;

第三突击队,你们继续跟上……

轮番战至深夜,库罗帕特金的阵地仍然牢不可破,而日军在反复突击后,因伤亡过重和弹药不足渐渐地丧失了进攻的势头,士兵疲惫不堪,气焰减弱,此时在部分地段,已经出现了俄军跃出掩体转入反攻的有利时机,但是前线的各路俄军指挥官都没有抓住这一时机,组织起有效反攻。

在战前,库罗帕特金下达的命令是“在可能和有利的地段转入反攻”,对于库罗帕特金来说,他下达这个命令是极为正常的,他的基本战略是诱敌深入,自然要避免冒险,小心谨慎点为好,以免因前线各部分的贸然反击而将战斗拖入决战。

而库罗帕特金不知道的是,当他下达这道命令时,俄军前线指挥官发起主动反攻的一幕几乎永远不会出现了,因为这一群俄军的状态与旅顺俄军是完全不同的。

旅顺俄军没有退路,一旦防线被攻破,他们如果不愿意当战俘,就只能去跳海,在康得拉钦科的强力督战下,那些平时意志消沉的俄军前线干部多少还有些主动和自觉,基本还能做出合理的临场判断和指挥。而辽阳这里就不同了,这里是平原战场,即使库罗帕特金同样满场飞奔,他也奔不到75公里,而这里的俄军前线干部都知道,他们在满洲还有广阔的后方,即使辽阳城被攻破,还可以退到奉天,奉天被攻破,还可以退到哈尔滨,总之不担心没地方去。这种状态决定了他们不仅不会死守防线,更不会主动去捕捉战机英勇反击,大家打得差不多也就行了,没必要拼命,反正统帅的战略是诱敌深入,大家就主动“配合”他一下。

就这样,库罗帕特金原本战略中的“有计划和有秩序的逐步退守”,变成了前线干部比较主动和自觉的退守,他们恨不得只要在前线指挥了打两枪,响两炮就退回去。虽然这个结果和诱敌深入看上去是差不多的,实际上却有着本质区别,如果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在可能和有利的地段转入反攻”,捕捉有利战机,歼灭一部分日军,就相当于为运兵变相争取了时间,这才是对库罗帕特金战略战术真正的吃透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