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睦仁的战略:从方向上打败俄国(第3/10页)

在从这些人中获得大量情报之后,明石元二郎认为他已经有成为一种人的资格了,那就是“俄国革命领袖”,原来这家伙真的是以100万日元为启动资金,把“革命”当作一场事业的。接下来,他要致力于推动俄国各革命党派之间团结!在这位“革命领袖”看来,俄国国内的革命派很不团结,是阻碍革命运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必须组成联盟共同革命。他先是结交了芬兰的革命领袖(当时芬兰为沙俄的属地),通过这位革命领袖的斡旋,1905年4月,终于把俄国国内十几个革命派别的领导人都招呼到了瑞士日内瓦,大家坐到一起开会。不管这些人起不起眼,政党势力有多强,明石元二郎事先对他们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会上打出了他的口号:“要钱给钱,要枪给枪,但你们必须团结!”

在这次联盟大会上,明石元二郎见到了一个当时并不引人注意的人物——列宁。看来列宁也是来寻求帮助的,但日俄在作战,对于要接受一个日本人的援助,列宁表示这是背叛祖国,他不能接受。明石元二郎立即反驳道:“你本为鞑靼人(据说列宁的母系具有蒙古血统),推翻有民族监狱之称的沙皇统治才是最大的爱国!”接下来,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列宁应该是很快离开了会场,并没有认明石元二郎为他革命事业的“金主”。

明石元二郎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次短暂的会面,“列宁走到我的身旁小声说:‘你抽的是相当好的香烟……。’其实我并不认为我抽的是好烟,后来我意识到:一个劳苦大众的领袖,即使对一支香烟也不能不密切加以注意。”后来明石元二郎断言:将来能完成俄国革命大业的,必定是这个才三十多岁头发就掉得差不多的列宁同志。

列宁或许有顾虑,而其他一些革命派别的领导人就不一样了,对于资金和武器,他们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位“革命领袖”明石元二郎指出的确实是一针见血,他们深信沙皇及其残暴腐败的政府是“掠夺俄国、将俄国据为私有、陷俄国人民于苦海的恶魔”,与沙皇政府作战的日本恰恰是他们的盟友。

而作为革命运动的先驱,列宁本人和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中去。1905年5月1日,俄国开始出现几十万工人总罢工,他们喊着“我要面包”的口号,和政府的军警对峙,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工人阶级的组织——苏维埃。俄国国内多地遍插红旗,几乎要变成一片红色的海洋。与此同时,接受了布尔什维克党批评教育的许多士兵拒绝开赴前线,即使上了前线的也把“打倒沙皇”的口号带入了军队,波罗的海舰队一出航,有人就开始散布流言,说联合舰队会在半路伏击,于是舰上官兵一路疑神疑鬼,轰掉不少国家的渔船。现在看来,罗长官也确实不容易,当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灭的消息传来,列宁继续在舆论上炮轰沙皇政府,写了一篇名叫《覆灭》的文章:“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军事失败,而且是专制制度在军事上的彻底崩溃!”

与此同时,在沙俄的各个属地(芬兰、波兰、高加索地区等)其他革命派也纷纷趁机生事,要求脱离俄国“独立”。在波兰,大规模的暴动发生,哥萨克骑兵出动镇压,造成了2000多人的伤亡;在芬兰,俄国的官员不断遭到暗杀,俄国籍的官员都不敢说自己是俄国人。

后院四处起火,再加上前线战事不利,波罗的海舰队覆灭,已经无法“两线作战”,动摇了俄国进行持久战的决心。尼古拉二世明白了,原来在那些需要持久战的国家里,最关键的往往不是国民能不能持久战,而是政府能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去领导持久战,俄国广大的领土和强大的人力物力并不无条件属于沙皇政府,如果他的政府脱离人民的话。

明石元二郎的目的达到了,他让这100万日元发生了巨大的杀伤力,也用到了它的最后一元钱,就在他离开欧洲返回日本时,他用最后一笔钱购买的一船武器还在试图经公海转运后进入俄国,看来明石元二郎并非俄国真正的“革命领袖”,但自从有了他,俄国的革命达到了一个高潮!后来,了解内情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感叹:明石元二郎把相当于大山岩手下二十万精锐之师所干的事,一个人全干了,他是本世纪最可怕的一个人物!

尼古拉二世终于动摇了持久战的意志,接下来还有一个可怕的日本人,凭着一张嘴最终将尼古拉二世拉到谈判桌前,这个人就是游说美国作为日本“好朋友”的金子坚太郎。

罗斯福调停,日俄《朴茨茅斯和约》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