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袁世凯为何反对立宪学习明治维新?(第2/7页)

厘定官制馆随即成立,决定就从朝廷的机构改革入手,自上而下逐渐推行到地方。在这个馆里具体负责的是14位大臣,称作“编纂官制大臣”,他们要带领一帮办事员编一部特别的“书”——也就是朝廷机构改革具体的方案。这部书关系到朝廷多少人的饭碗,还关系到大清的前途,虽然它没有定价,但它一定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书,14位大臣就相当于“编辑”了。

他们上面是3位总核官制大臣,以奕劻为首,相当于“总编”,只有先通过他们的审核,最后才能交到慈禧这个“出版人”的手里,然后由慈禧决定是否“公开出版”(颁布实施)。很显然,这个“出版人”虽然不参加具体工作,只是最后看一下方案,但没有她的点头,不论你编得多漂亮,那也是非法出版物,作不得数的,因为她老人家是开出版社的。

现在,14位“编辑”非常关键,他们都是慈禧指定的,当中有皇室子弟载泽、载振(奕劻的儿子),而那位刚刚客串过的载沣王爷又被排除在外了,他并没有参与此事,剩下的人就是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和各部尚书等等,总之,都是朝廷里权势最大的大臣,随便拉出一个来,品级都吓死人。

京官中的高级大臣都来了,那么地方大员怎么办呢?有一位总督已经加入了这支队伍,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没错,他就是老袁,他进入了14人大名单,光荣地排在第14位。

而所有人都知道,老袁的排名只是受他不是京官的影响,至于如何编这部书,还得听他的,毕竟人家在改革领域的地位和成绩都摆在那儿,还是目前慈禧面前的第一号红人,14人中的“主编”非他莫属。而来到北京之后,袁主编也一反常态,表现出强硬的态度,他叫嚣:“官可不做,宪法不能不立!”“有敢阻立宪者,即是吴樾,即是革命党!”

现在,摆在袁主编面前的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他要对慈禧这个“出版人”负责,另外他也要对这部书的读者负责,也就是对“改革”负责。从接下来的内容看,袁世凯似乎更偏向后者,因为他提出了一个令慈禧无比震惊的方案:对于大清的立宪改革,一向学习日本的袁世凯竟然从根本上反对学习明治维新,具体到官制改革,那就是——撤销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

军机处的秘密

要了解袁主编的这个秘密,我们首先需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军机处。

大家知道,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前。皇帝掌握权力的帮手是丞相,也就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为了加强集权独裁,老朱干脆把丞相给废除了,他自己既当皇帝又当丞相,一个人包办了很多年。到了他后代的手里,虽然大家也想彻底地掌握权力,但无奈的是没有能像老朱那样精力旺盛,成为工作狂,只好又挑了几个饱学之士组成了内阁,皇帝的圣旨先发给内阁,再由内阁下发到朝廷各部或者地方,地方和各部的事情也先汇聚到内阁,由内阁进行处理并请示皇上。于是乎,只要皇上不那么勤政,权力又集中到了内阁大臣手中。

大清是靠八旗打天下的,朝廷虽然沿袭了内阁这个制度,但一开始的权力中枢并不在内阁,而是由各旗的王爷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到了康熙时期,他终于用“南书房”这个机构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削弱了,把它去掉了那个“王”字,变成了“议政大臣会议”。所谓南书房,指的是康熙在自己的南书房里召集几个饱学之士讨论和决定核心大事,相当于大清自己创立的“新内阁”。

南书房虽然架空了八旗王爷,但根据明朝的教训,时间一久,这个“新内阁”专权的现象又会出现,继任的雍正同志自然很不甘心。在“公私两便”思想的指导下,这位老兄趁着朝廷当时需要在西北用兵,每天需要处理很多“军机”,绕开以南书房、内阁为汇总的正常行政系统,成立了军机处。而正是这个在当时并不十分起眼的机构,却一举解决了自朱元璋以来,如何既能让皇帝集权独裁又不那么累的老大难问题。

军机处成立时,是没有编制的,是朝廷的临时单位,说得过分点就是“黑户”,并且自雍正年间起,这种现象一直保持了100多年。更神奇的是,和明朝那些专职的内阁大臣不同,朝廷也一直没有专门的“军机大臣”,所有的军机大臣一直都是皇帝从大臣中挑出来的临时兼职人员,比如兄弟你原本是干的吏部尚书,自己努力上进,主动向皇帝大人看齐,皇帝大人就会看得起你,把你调入军机处,成为“吏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等到某一天皇帝发现你不那么听话了,或者由于你进入军机处的时间够久,要防备你分权了,就会一脚把你踢出军机处。不过兄弟你也不会去找皇帝哭诉和拼命,因为你还可以继续干原来的吏部尚书,工资奖金照拿,军机处那只是干的临时工的活,你又不靠军机处发工资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