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马关条约》:赔得远比纸面上多(第3/4页)

为了目前或者将来的利益,这三个同床异梦的国家暂时联合了,共同把军舰派到了日本海,要求日本立即把辽东半岛还给清国(好让俄国将来夺走),如果日本不同意,三国军舰就要朝日本本土开炮。

日本暂时是对付不了俄国的,放弃辽东这块大陆地区,实在不甘心啊,日本人找了老大哥英国。在清日战争之前,英国已经是日本的盟友,在清日战争最紧要的关头,英国曾接连贷给清国两笔总额接近一亿两白银的巨款,但如果我们认为英国这是在帮助清国就错了,恰恰相反,英国人的目的是帮助日本。这和日本在战争中并不想那么早开始和谈是一致的,贷款给清国,是使清国可以勉强维持战争而不是立即投降,从而使战争能够进行到日本希望达到的程度,从而使签条约时日本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他们想要的。

日本人相信,凭着这层关系,老大哥会继续支持他们的。

但老大哥此时有自己的考虑了,老大哥是在清国最大利益国,它的政策核心是保守,维持现状。英国不能单纯为了日本的野心而和那三位大佬结仇。所以英国人很客气地拒绝了日本(英国对日本抱有最诚笃之友情,却也不得不考虑本国的利益,因此,不能应你们之提议,而援助你们)。

日本只好忍下来,把辽东还给清国。但还要还得体面,这个体面就是不改变《马关条约》的全文,免得在国际上留下日本迫于三国压力修改条约的印象,日本再与清国签署一个附属条约,宣布放弃辽东。这个附属条约就是历史上的《辽南条约》,它是各位大佬之间利益分赃协议,清国只能签字而已。

而日本并没有宣布“无条件放弃”,放弃是有条件的,用伊藤博文的话来说,就是“对三国全然让步,对清国一步不让”。辽东本来是日本的,现在还回去,清国就要用钱买,多少钱?3000万两白银。

就这样,清国侥幸保住了辽东,但赔款总额增加到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的细账

我们来清点一下日本人发的财吧。

下面的算账将会很精细,我争取不漏过一分一毫,虽然实际上这不可能,但我仍然打算这么做。

2.3亿两白银,日本提出要求要用英镑支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了解一下汇率知识了,当时国际银价下跌,一两白银换得的英镑减少,通过汇率手段,日本又成功地多榨取了白银约1500万两。此外,日本规定所有赔款必须在三年内最多分八次交清,在钱全部到手之前,日本不从威海撤军,清国还需要每年向日本支付在威海的“驻军费”白银50万两,三年总计150万两。

不要小看这些小钱,清国地大物博,可以不在乎这些小钱。日本人只知道用手指数钱的时候很爽。

而赔款交清前,是要计利息的。

按照规定,清国在第一次交付后,剩下的赔款日本要按年息5%收取利息。2.3亿两白银每年的利息就是1000多万两白银,日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保障了清国拼命还钱,越早还清越好。

除了条约规定的赔款,还有一项我们不要忘记了。那就是日军在战争中得到的战利品。根据数据统计,在清日战争之中,日军全军拥有的野战炮只有300门,而他们缴获的大炮有608门,投入产出比为1比2。

整个清日战争,日军仅消耗炮弹34.09万发,子弹124.18万发。而他们缴获的炮弹有260万发,子弹有1745万发,投入产出比就不要算了,如果谁炒股能有这样的结果,估计他会请所有认识的人吃个饭的。

日军的战利品还有很多,比如北洋舰队没有沉的军舰,缴获的7000多枝13连发毛瑟步枪。368匹马被日军牵回了日本,1.7万石军粮被日本人运了回去,其他的在清军军营中缴获的军饷——金砖、金币、银锭,很难统计。

曾经有专门的人做了一项深入研究,最后得出了结论,我在这里也引用这个结论:日军仅在战利品这一项获得的收入在八千万至一亿两白银之间。

七算八算,日本获得的直接财富在白银3.3亿两以上,这个数字是两次鸦片战争赔款总额的近十倍,是清国当年度财政收入(8000万两白银)的四倍,日本当年财政收入(6000万两白银)的五倍。日本人打了半年的仗,获得了五年的直接收入。

清国最终在1898年5月,分四次将以上这些赔款向日本全部付清。

日本用这些赔款投资建立了军火、钢铁、铁路、航运、采矿、电报电话等近代企业,快速地完成了产业革命。数据显示,在获得赔款的第一年(1895年)至1900年的五年里,日本的工业化成就相当于明治维新以来至战前30年的总和。除了完成产业改革,他们还成功地完成了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