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岂能有二君(第2/3页)

赵佶闻言,心态果然好上了不少,写的字迹也慢慢端正了些。却是也反应了过来,担心问道:“反贼离东京还有多少里地?”

“反贼已入濮阳,距东京二百里。”郑居中答道。

“二百里?二百里?如何就只有二百里地了?这当如何是好,这当如何是好啊,京畿附近,何处还有强军,速速调到东京来。”心态刚刚稳定的赵佶,此时又是不知所措,手下的笔都落不到纸面之上。

左右太监宫女个个一脸惊骇,便是一袖也吓得花容失色。最近几日多听郑智之事,头前多是为郑智担忧,怕郑智要遭受劫难。哪里想到转眼之间,郑智就要兵临东京城了,眼前这个温文儒雅的大宋皇帝陛下,却是被吓得手足无措,话语失度。

“陛下,臣立刻就去枢密院查找一下,调集京畿周边所有兵马前来支援。”郑居中开口说道,说是回去查找一下,不过也是托词。何处有没有兵将,这种事情还用得上查找?

赵佶闻言只道:“快去查找,朕等你的消息。”

两人皆知,东京是没有兵将的,除了皇城之内上值的守卫,还有一些衙差之类的。东京之兵,早已调集一空。

郑居中闻言,放下笔墨,直奔而出。一个太监连忙上前接着磨墨,赵佶又开始写了起来,口中又道:“速速去把朝中文武都唤来朝会。”

磨墨太监连忙又把墨放了下来,带着几人快步而出。

这一幕兴许历史上也发生过,只不过是提前了而已。金人南下汴梁之时,赵佶大概也是这么一副反应。

不得多久,朝堂之上,刚刚退朝而走的各个衙门官员,又都聚集了回来。事情众人也多大知晓了,便是还来不及听说的人,此时入得大殿也知道了消息。

整个大殿一片混乱,吵杂一片,各处都是唉声叹气,人人都是一脸惊讶。所有人围成一团,有人大骂不止,狼子野心之类话语此起彼伏,天诛地灭更是不绝于耳。

却是人也不可能真的被天诛地灭。这些骂人的声音,显然是徒劳无功。

也有人真在考虑该如何应对,调兵遣将之类,东京百万人口如何如何众志成城,定然要挡住反贼云云。

赵佶写好了剿贼檄文,安排太监送到中书省去,听得禀报说大殿上文武百官都到齐了,慌慌忙忙奔到大殿之中。

吵杂的大殿忽然都安静了下来,赵佶坐于龙椅之上,一副愁眉苦脸,这也是赵佶自从登基以来,第一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这份压力再也没有人能帮他挡住了,直接压在了赵佶身上。

“反贼兵锋将至,京畿无兵可守,诸位可有对策?”赵佶开口问道。

赵佶话语一出,朝堂之下又是无数交头接耳之声,嗡嗡作响。赵佶却也并不阻止,只是一脸急切看着文武百官。

范致虚上前说道:“陛下,汴梁城中百万民众,若是众志成城以抗反贼,反贼必然无法破得城池。拖上两月,待得各地勤王之师到来,必可一举灭亡反贼。”

赵佶闻言,站起身来,开口又问:“若是挡不住郑智呢?郑智久于战阵,能破西夏,能破辽国。若是也把这汴梁打破了,那该如何是好?”

赵佶的忧虑意识不差,便是对于自己安危极为看重。一句话语,问得满朝诸公无言以为,全部面面相觑。

却是有一人出来开口道:“陛下,为保社稷稳妥,还请陛下南下暂避,待得东京战事结束,再请陛下返回东京。如此可保江山社稷立于不败之地。”

说话之人乃中书舍人吴敏。

赵佶闻言,心中一喜。只觉得这个计策不错,至少能保得自己性命,保得大宋朝廷的安稳。却是又觉得这个办法有些不妥当,反贼来了,一国之君却是逃跑了,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赵佶还在犹豫之时,范致虚开口说道:“此计不妥,一国之君岂能在危难之时抛弃京中子民躲避。如此汴梁百万民众,必然人心涣散,何以御敌?”

吴敏闻言又道:“范相公,此乃稳妥之法,岂能让天子立于危墙之下。而今反贼虽然看似势大,却也不过是内忧小患,天下兵马何其多,待得聚集之时,必然一击而灭。此番陛下暂时先避其锋芒,随后再领大军回来救援,岂不是最为稳妥之法?若是非要说汴梁军心民心之事,也可让陛下先传位与太子,如此太子于东京登基,坚守城池,必然可稳住京城军民之心。待得陛下领天下兵马回援,又可剿灭反贼。一举两得之策,保得朝廷社稷安稳,何其妙哉。”

终究还是有人说出了这么一个计策。说得赵佶也有些意动,却是也知道这个办法是最后没有办法之下的权宜之法,显然不能轻易去做。

范致虚闻言又道:“荒唐,一国岂能有二君,荒唐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