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虎头蛇尾的反击(第2/4页)

这就是默契!

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韩遂与董卓都不会轻易激怒对方。毕竟今日的敌人极有可能就是明日的盟友,就拿董卓来说,只要韩遂不拿他的陇西下手,韩遂发展得越强大,对于董卓的陇西而言其实愈发有利,这就是所谓的养寇自重!

至于韩遂多半是也想到了这一点,因此就睁只眼闭只眼放走了董卓,毕竟董卓跟他可谈不上真正的敌人,在日后很长一段日子内,他们还是邻居,闹得太僵不利于双方各自的发展。

于是乎,董卓屁事没有,周慎却成了韩遂杀鸡儆猴的对象,用以震慑大汉朝廷继续派兵来围剿他。

这下董卓可算是扬眉吐气了,在连番两次战败的情况下,就算何进大将军也保不住荡寇将军周慎。退一步说,就算能保住,难道何进还会器重周慎不成?要知道在这次进兵追击的事件中,损兵折将狼狈而回的周慎,已成为不伤一兵一卒便从韩遂十万大军中脱身的董卓的最佳陪衬。

不过关于这件事,张煌也有些疑惑,那就是李儒为什么会支持董卓的做法。

后来再次见到李儒的时候,李儒对张煌做出了解释:就当时的局势而言,除非朝廷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一个城一个城地跟韩遂打,否则单靠偷袭是断然不可能取胜的,毕竟金城、武威是韩遂的地盘,在那里跟韩遂作战难度不亚于韩遂先前攻美阳。

可问题是,如今的朝廷因为“黄祸”的关系元气大伤,根本没有余力与韩遂展开如此大规模的交锋。

因此当时李儒断定,朝廷大军反攻韩遂、边章叛乱军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一旦确认武威、金城两郡难以攻克,朝廷势必会见好就收,反正西凉乱也不是乱一两天了,不差那么一会,没瞧见司徒崔烈都有意向说服天子放弃凉州了么?

说白了一句话,只要韩遂等叛逆好好呆在西凉别生事,朝廷是不可能耗费巨力去跟韩遂拼的。

也就是说,就算董卓与周慎前期取得了什么优势,也于事无补,因为朝廷没有财力人力再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既然如此,李儒索性也就不想着如何在战役中让董卓大放光彩了,他采取了另外一种凸显董卓的方式:既然无法抬高董卓,那就把周慎拉下来,同样可判高下!

而这,恰恰就是张煌佩服李儒,由衷感慨李儒不愧是毒士的真正原因。

就好像有个笑话里说的,当两个人被一只熊追的时候,其实没必要跑得多快,只要跑得比同伴快就足够了。

打不赢敌人,就坑友军!

事实证明,李儒的眼光果然毒辣。

就在董卓与周慎分别返回张温的大军不久,朝廷便传来了消息:不必再追击叛军,尽可能地收复扶风郡。

而同期,韩遂似乎也意识到他们根基不稳,因此也不再奢望攻打雒阳,紧锣密鼓地在汉阳郡以及扶风郡西部巩固势力,增筑关隘、屯扎守军,跟大汉朝廷划地而治。

见韩遂主动偃旗息鼓,大汉朝廷果然没有再作进攻,不到一个月,主帅张温便被召回雒阳,另外七成的军队也被召回,剩下的军队,由护羌校尉夏育接管,代替张温在扶风郡驻守,防止韩遂再次进犯。

双方破有默契地选择了休战,至于凉州刺史耿鄙与汉阳太守傅燮,他们仍在跟韩遂作战,希望能恢复地方上的中央主权,但是朝廷都选择了休战,谁也不看好他们。

谁都看得出来,此战朝廷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效,因此就不准备再打下去了,至于还在为此努力的耿鄙、傅燮二人,他们相当于是被朝廷给放弃了。

当然了,不排除他俩若是做得好的话,朝廷还会再次起兵围剿韩遂,但遗憾的是,韩遂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言归正传,张温被召回雒阳后,董卓等人在跟护羌校尉夏育交割了军队后也陆续回京师复命,包括在此战中两战两败毫无寸功的荡寇将军周慎。

眼瞅着周慎发须凌乱、面色苍白毫无血色的狼狈模样,董卓的心中很是痛快,恨不得畅笑几声。

可众人中却唯独有一人留了下来,那便是左将军皇甫嵩,在朝廷最近一次发下的任命中,皇甫嵩被受命驻守皇室陵园,理由是防止有像韩遂那样狼子野心的恶徒再打皇陵的主意。

可谁都猜到这只是一个借口,不用想都能明白,皇甫嵩作为此战中最耀眼的功臣,何进大将军是绝对不会再将他召回京师的。

美其名曰是代天子尽孝,事实上不过是变相的发配、贬职。不出意外的话,在何进大将军彻底掌控军方之前,只要朝廷日后没有什么大的变故,皇甫嵩是断然没有可能再回到京师了。

对于这位劲敌的落寞下场,饶是董卓也是唏嘘感慨不已。明明是朝中最擅军略的将军,却用以替天子守陵园,实在是可笑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