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虎头蛇尾的反击(第3/4页)

然而就在董卓替劲敌皇甫嵩感到惋惜的时候,作为当事人的皇甫嵩却在惋惜另外一个人。

“可惜了傅燮!”

那是张煌在临离开前向皇甫嵩告别时,皇甫嵩不经意时所发出的感慨。在这些日子里,说实话张煌从皇甫嵩这里学到了很多,尤其是皇甫嵩那“主以阳谋、辅以诡谲”的核心用兵思想。既然受到恩惠,张煌就理当礼待皇甫嵩,临走前亲自向皇甫嵩告别是最起码的。

“傅燮?新任的汉阳太守?”张煌疑惑地问道,言语中有些不以为意,毕竟他可没怎么听说过此人。

皇甫嵩似乎是看出了张煌心中的不以为意,摇摇头正色说道:“此前讨黄巾时,此人曾是我军中司马……”

军中司马?军司马?!

张煌微微一愣,旋即在信中立马将傅燮的看法拔高了几分。

皇甫嵩的参军,而且还是被皇甫嵩所称赞的,那可了不得啊!

在历史中,当皇甫嵩讨伐黄巾的时候,有两位智勇双全的俊杰担任辅助他,一个是参军、汉阳人阎忠,一个便是军司马、北地人傅燮。

皇甫嵩对阎忠不喜,因为这家伙纯粹拍马屁拍在马腿上,竟在皇甫嵩顺利讨灭黄巾的时候建议皇甫嵩趁机拥兵自重,把握机会南面制霸。

想皇甫嵩对朝廷、对天子那是何等忠心的人?他重斥了阎忠,阎忠面红耳赤地逃走了,结果逃到西凉,成为了凉州名士,那是就连韩遂都要劫走胁迫其担任叛军主帅的名士,可想而知其本事。不过阎忠宁死不从,愤恨而死,自己把自己给气死了。

另外一个就是如今的汉阳太守傅燮,在历史中,此人跟皇甫嵩一样硬骨气,拒绝向宦官交纳贿赂,兼之又屡次向天子刘宏弹劾宦官,非但名气十分响亮,而且可以称得上是“简在帝心”,是刘宏心中极少数全心信任的官员。

但是这位傅燮傅大爷太过于刚正,哪怕在屡次得罪宦官后,宦官头子赵忠派弟弟城门校尉赵延去拉拢他、威胁他,他照样不给对方好脸色,反过来义正言辞地教训赵延。

于是乎在傅燮当朝言辞批判了司徒崔烈意图放弃西凉的提议后,赵忠见机不可失,便设计将傅燮调出京师,迁为凉州汉阳郡太守。

跟凉州刺史耿鄙那种刚愎自用的家伙不同,傅燮的确是难得的俊才,上任后体恤百姓、招安叛乱的羌人,不少羌人都被他感动,前往汉阳归降,一时间成为韩遂最忌惮的对手,不除不快。

后来当凉州刺史耿鄙急功近利,却因为军中内讧而死。极不可思议的是,当与韩遂一伙的叛军头子王国攻打傅燮时,王国手底下竟有数千羌骑在城外磕头请求傅燮出城投降,甚至于,王国亦派前任酒泉郡太守黄衍进城劝降,结果傅燮宁死不降,最终战死城头。

事后,耿鄙的部下马腾也投靠韩遂,与韩遂共同推举王国伟帅,首次掌握了整个凉州。

而皇甫嵩也是直到那个时候才重新被朝廷启用,继续充当救火角色再次出兵凉州,征讨王国。

可惜当时因为何进大将军被杀的关系,协助皇甫嵩的董卓被召回京师,于是未能彻底剿灭凉州的叛军势力。

在告辞的时候,张煌终于忍不住向皇甫嵩询问了一个深埋他心中许久的疑问。

“将军在颍川、汝南时,为何要筑‘京观’?”

骤然听到这个问题,饶是皇甫嵩也不由吃了一惊,若有所思地打量着张煌异常严肃的表情。

张煌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望着皇甫嵩。不知为何他竟有些紧张,可能是他潜意识地害怕从皇甫嵩口中听到他不愿意听到的回答。

良久,皇甫嵩缓缓吐出两个字来:“造势!”

“造势?”

皇甫嵩长长吐了口气,负背着双手徐徐说道:“当时天下黄巾号称百万,我与朱儁手中仅数万,非厉惩不足以震慑贼众!……我要让贼众牢记,我皇甫嵩嗜杀无道,面朝我者,尽杀之!”

张煌心中不由得苦笑,皇甫嵩这种做法无外乎是想提高自己的恶名,叫黄巾军在遇到他时心惊胆战、再无战意而已。

“俘虏呢?”

皇甫嵩闻言又看了张煌一眼,平静地说道:“当时我军昼夜急行,且军中仅三日口粮,留下俘虏多有不便,故尽屠之。”

听着皇甫嵩平静的回答,张煌的心情很是复杂。记得当时他在看到那些下场悲惨的黄巾士卒时气愤填膺,可如今听到皇甫嵩这中规中矩的回答,他却生不起一丝憎恨皇甫嵩的念头来。

就像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一样,作为将军,他们理当首先为自己的部下尽责,为自己的国家尽责,为自己的主君尽责。必要时,杀伐果断,这才是将军!

将军有过一丝的愧疚么?

张煌是很想询问这个疑问的,但是他不敢,因为他怕皇甫嵩从中看出些什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