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第4/7页)

被当权者消灭,这种危险倒是始终存在着。只要朝廷痛下决心,这个结果恐怕迟早会变成现实。莫看这一次梁山泊大败了童贯大军,这只是一次以奇计险胜之例,可一而不可再。并且还是侥幸赶上了童贯那个军事上的半瓶子醋。如果官军的统帅不是童贯,而是真正能征善战的名将如张叔夜、种师道者,此次战役鹿死谁手是很难说的。历来为朝廷所剿灭的义军,无论其将帅还是士卒,下场都极为悲惨。这是没有人愿意看到,甚至人人都忌讳去说去想的一种结果。

达到第一种前途不可能,落到第三种下场不情愿,那么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选择与当权者妥协,或者叫作投降也可以。

要走这条路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欲与朝廷妥协需要有契机,欲向朝廷投降也须得朝廷有纳降意愿,还须朝廷能够接受一定的投降条件。否则或者是降不成,或者是降了之后处境堪忧。何时能出现这个契机,朝廷何时有纳降意愿,那就要看天意了。

现在这个契机不期而至,令卢俊义感到既突然又欣喜。如此天赐良机,不果断地将其抓住,更待何时哉?

大凡开会讨论问题,主持会议的最高领导人一般不会先抛出自己的观点,都是让属下先谈,最后他再将属下所谈之精华归纳起来,从自己口中说出,就显得比所有的人都高明。宋江也喜欢这样做。邀卢俊义、吴用在小会议厅坐定,宋江屏退左右,便让二人先各抒己见。

吴用对宋江的思想是比较摸底的,但因兹事体大,他不愿率尔出言,乃捻着须髯对卢俊义道,我对此事尚在斟酌中,卢公一向高瞻远瞩,可否先陈高见?

卢俊义爽快地应道可以,便直接亮出了应当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给弟兄们寻一条光明出路的观点。卢俊义之所以如此直率,一方面是由于其性格坦荡,认为与肝胆相照的朋友谈话不必藏藏掖掖,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实他也看穿了宋江的心思。

宋江的那首词卢俊义读过,而且能够背下来。以卢俊义的悟性,焉得不解其意乎?更显见宋江心意者,乃是他对朝廷钦差陈宗善的态度。如果宋江毫无与朝廷讲和之意,不要说跪接诏书,盛宴特使,早喝令刀斧手将陈宗善那颗白头活活地剁下喂狗去了。

宋江听了卢俊义的直率表态,暗暗点了点头,却仍故作深沉状问道,卢公据何而出此言,公明愿闻赐教。卢俊义就坦诚地将自己对梁山泊与朝廷力量之对比,以及义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性等问题的观察思索分析,扼要地陈述了一番,言辞中肯而见解深刻。唯对有关宋江、吴用治国理政才能的评价,小心略过不提。

宋江见卢俊义上山不过一年光景,已对山寨的现状及前景虑测入微,洞若观火,心下自愧弗如。却又暗捏了一把冷汗:幸得此公忠义无邪,若是这等雄杰人物起了异志,我宋三郎哪里是他的对手!

卢俊义将其见地阐述完毕,谦和地向宋江道,卢某拙见如此,未见得妥当,谨供哥哥参考之。宋江忙将方才的胡思乱想收起,以问作答,吴军师以为卢公所论如何?

吴用见卢俊义已先将接受招安的意见说出,就不再绕弯子,答曰卢公之言非常透彻,加亮闻之茅塞顿开。我梁山泊现虽正处于极盛时期,然水盈则溢,月满则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等不可不为弟兄们的长远出路做打算。朝廷与我主动言和,乃利国利民一举两得之事。我等若不顺时应势抓住良机以图前程,诚为不明不智也。此乃吴某一孔之见,何去何从,唯听哥哥权利弊而裁夺之。

宋江听罢,轻拍了一下案角道,很好,二位所言甚合我意。对于弟兄们的前途,我也是时时萦绕于胸。弟兄们聚义水泊梁山,盖因走投无路、报国无门也。如今朝廷已将大门向我等洞开,我等焉可拒之不前自断其路耶?

于是乎,接受朝廷招安的方针大计,便在梁山泊的核心层会议上敲定下来。

三巨头商议毕,接下来便召开了山寨主要头领会议统一思想。宋江亲自主持会议。说是让大家讨论是否接受招安,实际上宋江在陈述种种利害关系中已经为讨论的方向定了调子。多数头领听了宋江的讲话,在态度上立即产生了呼应。尤其是以林冲、关胜、董平、花荣等为首的一班原为朝廷中级军官出身的头领,过去虽种种缘由反上了梁山,但终是不甘心一辈子身陷强寇生涯,现在能得到一个回归社会,重新做人的机会,他们自是求之不得。

以李逵、阮小五、阮小七等为代表的民间草莽出身的一干头领,对招什么鸟安无甚兴趣。他们从没在官衙里做过什么官,也从不想去做什么官,只是要活得自在洒脱便好。但是这一班人才疏学浅、胸无点墨,吭哧不出有力的反对接受招安的道理。加之这些人素来对宋江敬重,认为跟着宋江干不会有亏吃,看到宋江是愿意接受招安的,也便不多聒噪什么,只说悉凭哥哥定夺便是。所以接受朝廷招安的动议便比较顺利地获得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