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贫民十字军(第2/6页)

乌尔班远征圣地的号召给他们提供了逃离这种悲惨生活的机会。在下一个世界得到拯救的承诺也极具诱惑力。接连出现的神迹奇事增添了这些重要消息的可信度。据说,法国北部接连出现了两次月食,法国南部又出现了流星雨。还有传闻称,宣誓要参加东征的人,身上浮现出了熊熊燃烧的十字架图案。而那些不愿出征的人则四肢水肿,在痛苦的痉挛中死去,夺取他们生命的疾病被大家称作“圣安东尼之火”(St. Anthony’s fire)34。

亚眠的彼得

乌尔班二世原本只派了主教去宣传东征,但法国和莱茵兰的乡间很快就满是散播新闻的修道士和传教士。这些非官方信使中,最著名、宣传效果最好的是一个名叫彼得的男人。他出生于皮卡第(Picardy)的亚眠附近,尽管相貌不甚俊美——人们常常把他的脸与他一直骑着的毛驴的脸做对比——但拥有奇特的魅力。了解他的修道士诺让的吉尔贝(Guibert of Nogent)写道:“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看起来都仿佛半神一般。”倾听彼得讲话的人群往往会潸然泪下,即使彼得到了德意志,听众根本听不懂他说的话,情况依旧如此。

他吸引了社会各层人士的注意,当地贵族常常向他捐赠大量金钱。他又把它们散播出去,替追随者偿还债务,为穷苦的女性提供嫁妆,这让他的声望进一步提升。不久以后,大家甚至开始把他驴子的毛拔下来留作纪念。

彼得本身是个相当古怪的人。他总是赤足走路,不吃面包或肉类,只以鱼类和果酒为食,是个鱼素者。他唯一显眼的装扮是一件脏兮兮的披肩,这也让他得到了“隐士”的绰号。让他从当时的传教士中脱颖而出的,是他演说时散发出的一种特定气质。1093年,他试图前往圣地朝拜,但土耳其人狠狠殴打了他,以至于他没能亲眼看到耶路撒冷就被迫返程。这段经历让他对东方的实际情况有了直接的了解,也使得他的言辞庄重又带有紧迫感。35中世纪的百姓普遍持有一种观点,即耶稣基督再临之日,耶路撒冷将会是基督徒的领地。他们讽刺那些忙于筹钱准备东征的贵族缺乏信念。毕竟,号召已经发出,耶稣基督本人就能保证胜利,那些细心的规划和耗资不菲的随从无关紧要。

1095年的整个夏天,彼得都在法国的东北部传道,组织史学家所说的“贫民十字军”。等到他进入德意志的时候,追随者已经暴增至1.5万人,而此时,他才渐渐意识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是多么艰巨。鼓舞人们行动起来是一回事,把他们组织好则是另一回事。他的追随者拥有各种背景,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很贫困,许多人拖家带口,队伍中包括女人、儿童和动物。还有一些小偷、罪犯和骑士家族中没有前途的年轻人试图在这里开始他们崭新的生活。除了对于东征的渴望外,他们没什么共同点,这看起来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不是一支军队。

彼得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他需要设法吸引一些可靠的贵族加入,强化他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他被迫不断行军。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没有地方可以长期供养额外的1.5万人,尤其是这些人还自由散漫,不守纪律。当他抵达德意志大城市科隆,发现这里坐落于莱茵河畔,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时,他认为机会来了,便停了下来。

如果说乌尔班二世组建精英军队的计划被隐士彼得等人打乱,已经演变成一场大众运动的话,那么在德意志,情况就彻底脱离了控制。随着贫民十字军组建的消息逐渐传开,五花八门的各种人士也开始领导自己的小团队。有群农民甚至开始跟随一只鹅来行动,他们声称这只鹅得到了圣灵的启示。36尽管更加严肃的东征者对这些团体加以嘲笑——神父艾克斯的艾伯特(Albert of Aix)称他们既愚蠢又不可靠,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令人憎恶的堕落——但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

中世纪欧洲的犹太人

犹太人在信仰基督教的中世纪欧洲的地位有些模糊不清。他们是《旧约》中的选民,却又不接受耶稣。尽管官方的教会教义中宣称耶稣是因为全人类的罪恶而受难牺牲,但大众普遍认为犹太人过错最大。他们被称为“杀害基督的人”,受到猜疑乃至毫不掩饰的迫害。

犹太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服装、宗教仪式、饮食教规,他们不愿近亲结婚,也拒绝被同化,这让他们得以保存自己文化的全貌,却也让他们很容易成为外来者的目标。由于他们被允许从事的行业非常有限,不稳定的局势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就更加糟糕。基督徒是不得出借财物的,这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人们几乎只能向犹太人借钱。基督徒陷入债务之中,而债主却是他们认为社会地位低下的犹太人,这种情况导致基督徒对犹太人极其厌恶。几个世纪以来,试图把犹太人赶出国家或强行同化他们的行为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