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亲王十字军(第2/6页)

对拜占庭人来说,这些在君士坦丁堡的骑士声称要为了赎罪而进行一场正义的战争,实在是值得怀疑。而他们的随军神父又加剧了这种疑虑。东方的神职人员不得携带武器,但举目望去,西方的神职人员都带着钉头锤,身穿盔甲,领导着部队,这太令人紧张了。许多拜占庭人认为,十字军只是表面说得虔诚,实际上东征的真正目标根本不是解放耶路撒冷,而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外国的访客来到这个帝国的首都,往往会为之惊叹,但这种情绪总会不可避免地演变成贪婪。从5世纪的匈人领袖阿提拉(Attila)到不久以前1085年的诺曼人入侵,这种情况拜占庭人已经见过太多。这次这些粗鲁的西方人也没什么区别。

因此,阿历克塞一世必须谨慎行事。这次东征的矛头很有可能会转向他——隐士彼得的部下已经足够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应对伊斯兰教巨大威胁的同时,他还可能不知不觉多了一群基督徒的敌人。所以他首先考虑的就是保护帝国以及首都。毕竟,这本就是他起初求援的原因。

如果说韦尔芒德的于格是阿历克塞一世看不透的谜,那么拜占庭人同样让十字军战士难以理解。十字军轻蔑地把这些人称作“希腊人”,认为他们看起来软弱又无能。他们喷了太多香水,在各种事物上涂抹橄榄油,穿着打扮也更像是波斯商人而不是罗马战士。皇帝本身甚至更加让人困惑。十字军应邀前来支援,那皇帝在东征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果他不御驾亲征,至少也应该派出自己的东征军。

最后那条显然是不可能的。拜占庭帝国小心翼翼地在强敌环伺之下维持着如今的局面,就是因为除非必要,不然决不拿军队去冒险。为了生存,运用外交手段和仔细选择目标进行打击是必要的。但与阿拔斯王朝正面对抗,攻打战略上的孤立城市耶路撒冷简直愚蠢至极。拜占庭帝国和十字军目标上的鸿沟,最终将导致双方关系破裂,也是未来悲剧的起源。

不过,当时一切都还足够顺利。根据各种说法,阿历克塞一世展现出了东道主的风范。接连不断的礼物和宴请让于格简直眼花缭乱。然而,所有的礼物都有代价。皇帝对西方社会足够了解,知道骑士都要恪守誓言,他真正的目的是让这些骑士效忠于自己。阿历克塞一世可能从不信任十字军,但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利用他们。

起初于格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自己才是十字军的领袖,不愿意屈居任何人之下。此外,如果他立下誓言,而届时其他几大贵族都表示拒绝,那他就会显得很蠢。但阿历克塞一世步步紧逼。他暗示,如果于格宣誓效忠,并把之前夺走的任何城市或领地还给拜占庭,他就会考虑派帝国军加入十字军,甚至在时机合适的时候亲自出征。送给于格的礼物更加奢华了,但威胁的意味也开始明显起来。51护卫他回到宫殿的仪仗队忽然加强了武装,也没那么好说话了。于格试图返回营地,但护卫却礼貌地提醒说他是皇帝的贵客。被软禁几天之后,于格屈服了。

阿历克塞一世很幸运,他搞定了第一位抵达君士坦丁堡的东征亲王,而且没怎么惊动他的部队。让于格这样有野心也有权力的人宣誓效忠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过一旦成功,后来的贵族想要抵抗就很难了。无论如何,他及时获得了效忠,因为第二支部队马上就要抵达君士坦丁堡了。

第二支部队的领袖是下洛林公爵(Duke of lower Lorraine)布永的戈弗雷。这片领地包含了现今的德意志西北部以及尼德兰和比利时。戈弗雷的自信心比起于格只强不弱,身为查理曼的直系后裔,他是十字军领袖中声名最盛、血统最高贵的一位。他公开声明投身于东征事业,变现了自己的大部分资产,抵押了各种各样的物品用于筹钱,并把剩下的财物全部捐给了圣吉尔(Saint-Gilles)修道院。52

与于格不同,戈弗雷选择了隐士彼得走过的莱茵河—多瑙河路线前往君士坦丁堡。然而,贫民十字军已经败坏了当地人对东征者的印象。当戈弗雷抵达匈牙利时,对方直截了当地拒绝他们进入国境。他等了3个星期,最后只能把弟弟鲍德温送作人质,以保证军队绝不会行为不端。

等戈弗雷抵达君士坦丁堡时,他的情绪已经糟糕到了极点。他宣誓拯救东方的基督徒兄弟,自己在财产上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一路上迎接他们的只有怀疑和敌意。如今在帝国的首都,卑劣的行为还在继续。尽管于格的军队已经渡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到达小亚细亚,但他被要求向皇帝宣誓效忠的可笑消息还是传到了戈弗雷这里。所以当皇帝的使者邀请戈弗雷进宫时,他愤怒地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