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金色的耶路撒冷(第2/4页)

在耶路撒冷的控制权问题上,争论更加激烈。亲王们认为,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人届时应该成为国王,但这个人究竟是谁,显然不可能达成共识。神职人员和军队则反对国王这个概念,因为没有任何基督徒有权在王中之王生活过的城市加冕。

到了7月初,领导者的纠纷、持续不断的危险和枯燥乏味的工作,让很多人的斗志消磨殆尽。终点就近在眼前,逃跑本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又有士兵试图沿着海岸寻找返回欧洲的船只。情况实在糟糕,又需要神明的介入了。

7月6日,一名神父声称阿希马尔的灵魂在梦里找到了他。这位饱受尊敬的主教让亲王们停止争吵,称胜利触手可及。按照主教的指引,他们需要斋戒,并赤足绕着耶路撒冷走一圈。如果忏悔之心足够真诚,城市就将在9天之内陷落。于是亲王们立刻下令全军绝食3天。

7月8日星期五,城墙上的穆斯林守军惊讶地发现十字军组成单列纵队,开始进军了。神职人员捧着圣物,后面跟着亲王、骑兵和步兵,最后是非战斗人员。75所有人都赤着脚,身着简朴的朝圣者服装,城墙上的大声嘲笑也被他们刻意忽略。

绕城一周后,十字军的领导者来到橄榄山,隐士彼得在这里展开了一次慷慨激昂的布道。他的演说天赋丝毫没有因为连年远征而减弱,与当年煽动法国农民时一样令人热血沸腾。所有的亲王都深受感动,尤其是雷蒙德和坦克雷德,他们发誓要为了东征抛开成见,倾力合作。

之后的5天中,十字军有条不紊地做着最后的准备。两座强大的攻城塔开始了收尾工作,大量土块被尽可能运到了靠近城墙的位置。7月14日,总攻开始了。

亲王们一致决定,两座攻城塔由雷蒙德和戈弗雷分别指挥。两人各花了一天时间,试图让塔楼就位。雷蒙德的那座率先靠近,但守军的激烈抵抗让它无法搭上城墙。戈弗雷的那座在15日清晨搭上了城墙,但是士兵也无法前进一步。

现在双方都开始了殊死一搏。十字军的人数已经不足1.5万,还不到当初抵达小亚细亚时的一半。为了推动攻城塔,骑士们不得不暴露在守军的弓箭、落石和希腊火76之下。士兵伤亡惨重,战死的人数高达四分之一。如果再不拿下城池,所有的希望就要破灭了。

7月15日中午,在戈弗雷的攻城塔上,两位佛兰德斯骑士成功翻越了耶路撒冷的壁垒。坦克雷德紧随其后,77并在城头杀出了一片空地。十字军立刻架起了云梯,骑士们奋勇爬了上来。穆斯林守军有些犹豫,因为还有一些抵抗的时间,但随后大门打开了,所有军队都涌进了城里。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难评价。可以肯定的是,城里没有什么抵抗。双方都知道征服者有权杀戮。但在中世纪,投降的人一般都能活下来,而抵抗的会被杀死。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军队当日便遵循了这一原则。接下来就是常见的野蛮场景:成年男子被推下城墙,砍掉头颅,其他人则被乱箭射死,或是推进城里随处可见的大火之中。

一片混乱之中,指望有人维持秩序是不现实的。坦克雷德是第一个登上圣殿山的东征者。在他劫掠圆顶清真寺时,一些穆斯林幸存者躲在了附近的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避难。为了靠这群人勒索丰厚的赎金,诺曼人没有加害他们,还把自己的旗帜给他们作为庇护的标志。不过在狂热的气氛下,这没有任何用处。第二天上午,一群东征者闯了进来,杀掉了所有人。

杀戮还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继续,城中的贵重物品、建筑和食物被陆续瓜分。尸体则随处弃置。由于正是盛夏,尸体很快开始腐烂,整座城市弥漫着浓重的尸臭味。基督徒为了夸大胜果,在记叙时借鉴了《圣经》的语言。随军的编年史作者阿吉莱尔的雷蒙德(Raymond of Aguilers)在描写他前往圣殿山的景象时,便化用了《启示录》的描述:血从街上涌来,高到马的嚼环。78

虽然此举完全违背了十字军声称的基督教原则,但按照当时残酷的标准,屠杀平民也是他们的惯例。身处异国,物资紧缺,人员不足,敌援将至,这样的做法甚至称得上一种理智的选择。然而,尽管关于暴行有许多骇人听闻的说法,有一些还出自十字军之口,但他们似乎没有做过一些传闻中的事情。

逃走的居民数量应该有不少。十字军的数量不足以包围城市,所以东边和西边的城墙都未设防。耶路撒冷的堡垒守军意识到城市已被攻破,就向雷蒙德投降了,之后被押送到附近的阿斯卡隆(Ascalon)。另一些人付出了昂贵的赎金,或是被迫交出传家宝以换取自由。

士兵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来迅速致富。距离十字军进城的地点最近的犹太人居住地被洗劫一空。不过拉比只要交钱就可以赎回被掠走的《摩西五经》。那些看起来很富有的居民,无论人种和信仰,都需要交出大笔赎金才能确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