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压力山大的中央政府(第2/3页)

和以往皇帝作秀,推着农具往返四次不同,萧如薰是要求振邦还有盈盈跟着自己干半天的农活,犁地,播撒种子,一刻也不准偷懒歇息,直到三亩地耕种完毕为止。

皇帝带头耕种,文武百官及其家人也不敢作秀,皇庄的耕地倒是有十分之一是交给文武百官和他们的家人进行耕种和播种的。

当然了,这效果如何萧如薰也清楚,所以他们累死累活之后,萧如薰还要派管理皇室农庄的宦官们重新整理土地。

皇庄的设立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供给给皇室一定数量的蔬菜和水果,减轻各地方给皇室进贡的负担。

萧如薰转战各地的时候,深知地方贡品上供给皇帝是多么耗费民力的事情,需要大量人力耗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上供的贡品必须完美无缺,甚至有些时候还会闹的百姓家破人亡。

所以登基以后,萧如薰就下令废除了三分之二地方上供的名目,只保留了一些必须要上供的地方特产,比如茶叶啊丝绸啊瓷器啊之类京师不能生产的东西。

更多的一些无所谓的东西则就干脆的废除了,或者只保留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的上供量,皇家够用就行。

而为了丰富宫廷内的用物,萧如薰从明宗室和明勋贵手里拿下来的皇庄和勋贵庄园就成了主要的供给场所,派出宦官管理,宦官耕种土地,种植水果蔬菜等平常不怎么种植的作物。

地方上大量的土地都拿来种粮食,就这样还养不活人,就不要说水果蔬菜这些副食品了,只有等粮食产量极大的增长之后,人们才可能用一些土地来种植更多的副食品。

而眼下皇家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致使人们没有饭吃,那么这些皇庄就可以拿来发挥应有的作用了。

正好宫廷里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宫女和内侍,萧如薰就定下规矩,刚进来的小内侍和小宫女就派到皇庄里种地或者养蚕缫丝,供给宫廷之用,满两年之后再调入宫廷服务。

小宫女年满二十三岁就可以放出去,但是内侍则不行,他们一生都要留在宫中。

宫里面有些时候不需要那么多的内侍来服务,留着也是浪费粮食和钱财,但是没了下面的子孙根,放到民间也不可能,但是总归要有个去处。

那么各地的皇庄和矿地就是最好的去处了,皇庄里有很多土地可以耕种,专门供给给皇室,派出内侍到皇庄里耕田种地,可以减轻民间负担,节省皇室用度。

除此之外,萧如薰还把现有的铁矿铜矿等金属矿全部收归国有,不准私人开采,还派出经验丰富的矿工和宦官、军队组成探矿部队,到处探查金属矿藏,成立新的皇矿。

有一些萧如薰记忆深刻的大矿藏,他还专门标出来让探矿部队专门重点探查。

原来万历皇帝的矿还有地方豪强的矿全部收归国有,最好的管理者就是这些内侍,皇帝的家奴,至于开采矿产所得的钱财,则全部充入内帑。

倒也不是他贪财,皇帝名义上富有天下,名义上握有绝对权力,名义上只有他说了算,名义上他掌握所有人的生死,但是这里面有多少猫腻,有多少哑巴亏,只有皇帝自己清楚。

但是只有一点是真真切切的,天下第一缺钱且永远缺钱并且永远不可能不缺钱的人,真是皇帝本人。

逢年过节的赏赐,各种名目的赏赐赈灾,那是真真切切的一掷千金,所以萧如薰很快就理解了皇帝内帑存在的意义。

各种赏赐,各种名目的奖励,还有宫廷内部的一切开支,全都是走内帑不走国库,赚得多,消耗更多。

皇帝保留内帑和产业,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钱袋子被人掐住,那日子可真不好过。

为了避免皇室家奴外出欺压地方,萧如薰还给了地方的中央调查司分局节制宦官总管的权力,一旦发现贪污不法欺压地方良善或者克扣下属该有的俸禄和食物的,立刻押解进京。

处斩,别无二话。

萧如薰清楚这些宦官的需求。

没了子孙根,少了一大享受,一生也没有指望,唯一的享受就是花钱吃美食,也没有留给后代的需求,自己有钱肯定是花掉,及时行乐,所以对于皇家来说,宦官是最好的家奴。

他们绝对是最希望皇朝存续给他们庇护的,皇朝要是没了,他们这些寄生人也就没了。

为了他们自己,他们会比大臣更加忠心耿耿的给皇帝服务,尤其是这些能混到地方矿务和农庄总管位置上的人,对此更是清楚。

皇帝并不亏待他们,该给的都给,外出地方办事的比在皇宫内办事得到的更多,且是轮换制,不存在被惩罚之后发配到地方去工作,而是正经的轮换工作制。

干活的人一年一换,管理的人三年一换,还可以随时调入京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