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2/7页)

下午五点左右,几辆吉林公署和日领事馆的小汽车,开进站内。十多个中日混杂的官员,下车后,站在月台上。

洪大新早已把队带过来,埋伏在一个老百姓家的房后,在这里,能看到车站月台,肉眼看不太清,他安排几个射手,在战斗打响时,先敲掉视线内的五个日本哨兵,随后对月台发起个小冲锋,可以射杀火车上下的日本人。

“呜……”汽笛长鸣,一缕白烟由远而近,火车缓缓进入九台车站。

洪大林看了下腕子上的表,五时二十分。

火车还没完全停稳,先后跳下来几十个士兵,迅速散开来,布下警戒线。

这是由客货车厢混载组成的专列,前后敞篷车厢,装载着各式山炮,装甲车。闷罐车车门打开了,里面满是士兵,中间有三节绿色车厢,不算太高级,但里面乘坐在人,都是高级别的。

多门二郎下车了,他方头大脸,鼻子下的小黑胡子,给他增添不少威严。手戴白手套,身挎将官指挥刀。紧随其后的,是他的旅团长,天野少将,感觉这些日本军官,好像同是一个爹娘,长相稍有差别,神情绝对都一个模样儿,两个字可以概括:凶狠。

日总领石射猪太郎,率先上前,稍施一礼,他与多门都是常驻东北的日本高官,在不同会议上见过面。省府外事官施主任,公署参谋处的赵处长,依次被石射介绍给多门等人。

多门居高临下,像接见自己的臣子,握手时,连手套都没摘,脸上呈出的笑容,也是极傲慢的。

郑永清与酒井从另节车厢里下来,走到人群边,看到这所谓的欢迎场面,郑永清几乎麻木了,当他与酒井到达长春,把熙洽的密函交到多门手里,他想起来在书中常看到,此国被彼国战败后,无奈之下,奉上的降表。不同的是他所在国,不战认败,主动递上降表。这对他一个东北军中,还算有一定抱负的军人来说,心里滋味无法言喻。好在,内心中有熙洽所说的大清国,似乎是一种祈盼,细细想来,大清真的复国,复国后,又能怎样呢?

石射向多门、天野二位简单介绍吉林市城内目前状况,多门又问了一句,城内的驻军确实撤出去了吗?看来,他的军列在九站稍做停留,真的是怕进城时,中东北军埋伏。在得到石射明确的保证后,多门的疑虑才真正地消除了。

酒井插话说熙洽等省府军政要员,已在吉林城内的火车站等候,并布置了欢迎仪式。多门赞赏酒井,在吉林的先期工作出色,使得兵不血刃,占领了吉林,他知道在这方面,石射不如酒井,他还说关东军为有酒井这样出色的人才,感到骄傲,就在多门与酒井相互吹捧的话,还没落地,枪声大作。

洪大新用望远镜看着月台,只看到一群人,不知道哪个是多门,只是等人聚多了,他高举的手,往下一压,从牙缝挤出一个字:打。话刚一出口,早已把日本哨兵瞄得不耐烦的射手,同时扣动板机,丝毫没有防备的五个哨兵,四个应声倒地,另一个懵了,愣愣地不知道子弹从哪儿射来,只胡乱回了一枪,也被撂倒。洪大新二十人带来三挺机关机,他自己就抱着的一挺机松,跃起来,下达冲锋命令,他已看好前边有个土坎,冲过去,在那儿架上机枪,车站就在射程之内。

月台上的多门,听到枪声,大为惊诧,连声问是怎么回事。

石射、酒井也懵了,寻看着,连响枪的方向都没摸准。

这时,洪大新率人已架上机枪,猛烈扫射,月台上的人目标小,火车上,尤其是载山炮的车厢,目标大,在弹雨中,相继有日本兵倒下。

月台上乱成一团,有人欲架起多门、天野返回车内,被多门喝止住,他用日语骂了一句,不知是骂石射和酒井,还是骂袭击的人。石射哭丧着脸,想躲避,见多门直挺挺站着,他也不敢躲开。酒井脑子发懵,他做梦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儿。郑永清反应挺快,迅速躲到路基下,他听得出,这机枪不是一两挺,而使用机枪的人,肯定是……他想到的当然是东北军,当然也想到他的大舅哥,莫非吉林周围驻军……只见子弹横飞,不见有人冲上来,郑永清断定这是小股部队偷袭。

不能不承认,关东军的作战及应变能力确实很强,在枪响不过几秒钟,没等指挥官下达命令,车上的日本兵,如饺子下锅,纷纷跳下车,迅速散开,车头上的重机枪,掉转方向,很快压住土坎后的火力。

多门身边一个参谋和两个士兵倒下,更多的士兵拥过来,把多门团团围住,多门的脸色黑紫,若石射不是领事,气得都能用刀劈了他。酒井连声叹息,心中暗骂熙洽,同时,也在想,如何向关东军司令部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