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困顿的泥潭(第2/23页)

前文有所提及的法国著名记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潜入阿富汗游击队控制区,采访抵抗运动的真实情况。他曾真实记录了一次亲身经历的伏击苏军运输车队的行动:

我们伪装起来,躲在山坡上的岩石后面静等了一个多小时。晨曦中的山峦披上了一层霞光。山脚下伸展着一块狭小的平原,用赭石色石块砌成的村舍星散在原野上,在这拂晓时分显得格外宁静;田野里点缀着一片片树林,绿荫下阡陌纵横,曲径缠绕。此时此刻我不禁揣想,战争爆发前在这里生活一定其乐无穷。

离我们一千米开外的平原另一端,蜿蜒伸展着喀布尔—赫拉特公路,这是阿富汗主要的交通干线之一,从山上看下去,它宛如一条狭长的彩带。一座规模不大的兵营静悄悄地蜷缩在公路左侧。它的四周耸立着奔腾起伏的山峦,那里是圣战者神出鬼没的地方。

我们所在的地区叫马伊丹,离首都喀布尔约30公里。抵抗运动控制着这块平原和从平原上穿过的这一段公路,周围一些地方也在圣战者手里。我们跟敌人同时活跃在这个地区,但敌人仿佛不存在似的,农民们白天在离兵营300米远的地里耕作,晚上时而打上几发子弹,骚扰敌人彻夜不眠。从战争打响以来,几乎天天如此。

昨天,我下山察看一处陷阱。那里有三十多辆苏联军车扭扭弯弯地翻着肚皮躺在公路旁,有的被火烧得黑乎乎的,面目全非。被熏黑了的柏油马路上到处是数不清的弹壳、沾满血迹的衣服碎片和各种机械的残骸。在昨天战斗中被炸翻的卡车仍在默默地冒着浓烟。

在这条公路上,每周都有补充给养的车队企图从这里经过。车队总是以侦察直升机开道。圣战者们时常藏在石洞里恭候这些车队,基本做到来者不拒。应该让敌人纳点战争税!

今天早晨,阿齐姆跑来告诉我,据报告又有一个车队要经过我们这里。

9时30分,在喀布尔方向一段笔直的公路上果真出现了一串车辆,远远看去像条孱弱的毛虫在蠕动。我举起望远镜一瞧,原来是10辆轻装甲车护送着13辆带有拖兜的卡车正朝我们方向开来。它们一辆接一辆,走得十分缓慢,有几辆车还开着前灯呢。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这是在做梦;天空中没有直升飞机的影子,也听不到飞机马达的轰鸣。俄国人在这里和不远处已经遭到过上百次袭击,难道他们真愿意将自己的部队运到这里来送死吗?他们为什么对月复一月一再重演的伏击战不以为然呢?

车队渐渐向他们靠来,马达的轰鸣震动着透明的空气。在我面前的圣战者一个个趴在各自的武器前等待着,要等第一辆装甲车拐过一个急弯来到一个山丘旁才能动手。几分钟过去了……这怎么可能呢?俄国人应当明白在这里很可能再遭伏击啊……

装甲车绕过小丘,继续向前……真主正在天堂等待着圣战的殉难者呢。游击队员们突然一起开了火……

苏联人立即乱作一团。一辆被击中要害的装甲车开始起火,滚滚浓烟缓慢地向空中升去。车队后边一辆卡车停止转动,车上的人统统中弹丧命。其余车辆马上加足马力,企图在一片烟火的掩护下逃走。由于时间仓促,这次埋伏布置欠周,因而放走了一些车辆,它们在一公里以外的平原上又集结起来。

见此情景,十几名抵抗运动战士扔掉伪装,冲下山去。他们把一辆卡车里的尸体毫不客气地扔在公路上,然后将卡车推到路边,想连车带物一起弄回驻地。苏联人这时发现了他们的行动。说时迟那时快,一辆轻型坦克瞬间掉过头来,爬过几个小土丘疾速朝伏击圈开来。几颗炮弹落在圣战者四周,炸得泥石飞溅。不一会儿,路边的那辆卡车中了弹,轰隆一声被炸得粉碎。

这次伏击战一直打到日落。俄国人不再采取行动了,显然他们害怕在前边山地再遇厄运。傍晚,游击队员们不时地开枪骚扰敌人,但始终未能接近停在平原上的车队。17时30分,从南面开来一支庞大的装甲车队,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将遭到伏击的俄国人救出伏击圈。在突围逃跑的时候,敌人又损失了两辆卡车。

在这次战争中,抵抗运动只有一人死亡,而苏联人可能有十人丧命。苏联士兵没有反击,也不想反击。近在咫尺的那个俄国兵营本来可以从一侧袭击圣战者,但他们始终龟缩营内,没有任何动静。

这样的袭击在阿富汗每天都会上演。在山地条件下,只要一辆车被击毁或抛锚,就会导致整个车队陷入被动局面。为解决这个问题,苏军运输车队各车辆均装备了发烟罐,一旦遇到阿富汗游击队伏击,各车车长就抛出发烟罐,使车队被烟幕遮住,以减弱阿富汗游击队火力杀伤效果,车队在烟幕掩护下迅速撤离危险区。如果有车辆被击中或抛锚,该车和前后相邻车辆的车长立即将发烟罐抛到这辆车周围,形成烟幕屏障;然后,牵引车在烟幕掩护下接近被损坏车辆,挂上钢缆,将这辆车拖至安全地带。在抛发烟罐、抢救遇险车辆的同时,还要组织火力掩护,以压制阿富汗游击队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