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困顿的泥潭(第4/23页)

最初,在阿富汗的苏军米-24武装直升机大多是单机行动,后来多次遭到攻击后,苏军改变了战术,即以双机编队行动。这样做至少有一个好处:一旦其中一架直升机被击落,另外一架至少可以掩护并营救被击落的直升机机组乘员。然而,米-24在进行大规模行动时通常采用4机甚至8机编队的队形,这样对那些在良好地形地物伪装下的阿富汗游击队才有明显的打击效果。数量的优势让苏军的直升机机组经常采用一些双机编队无法采用的战术,其中包括著名的“死亡转轮”[1]:武装直升机群先是在目标上空周围盘旋,以确定目标位置,然后不停地火力覆盖目标;紧接着直升机以梯形编队逼近目标并且陆续将机头对准目标,实施火力打击,进行完头一轮打击后的直升机迅速像葵花花瓣一样向各个方向散开,重磅炸弹以极短的时间间隔从各个方向落向阿富汗游击队的目标。

米-24武装直升机还经常采用“车轮战”,即由多架米-24从高空轮流向目标俯冲攻击,然后从低空转弯脱离,再重新拉起,如此循环作战,不给阿富汗游击队以反击或逃走的机会。另一个常用战术是一架米-24在高空吸引阿富汗游击队开火,其他数架在周围山峰后面隐蔽,一旦游击队阵地暴露,立即予以打击。

苏军在阿富汗常年保持有200架左右规模的米-24武装直升机,但是机组人员定期轮换。使用范围扩大到营级,作战时空军前进引导军官(通常是直升机飞行员)携带通信工具随摩托化步兵营或运输车队行动。在进攻阿富汗游击队时,苏军经常先用米-24直升机把120毫米迫击炮运到游击队营地附近的山顶,在夜间用迫击炮轰击游击队营地,黎明时再用米-24来打扫战场,结束战斗。

具体到为补给车队护航,米-24经常使用“蛙跳战术”,即一半米-24在车队上空掩护,另一半米-24事先搭载少量空降兵占领车队前方的制高点,待车队通过后再收拢空降兵,向下一个制高点跳跃前进。

米-24在阿富汗战争中执行了75%的近空支援任务和33%的有计划打击任务,所以米-24武装直升机飞行员的口号是“发动机不停,机枪火力不断”。

阿富汗的天空是属于苏联人的,从天而降的火力袭击基本无从抗拒,只能躲避。阿富汗游击队为了躲避苏军的武装直升机,经常在坚固的大型岩石后面搭建掩体和火力阵地,有时还会利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堡垒。这些堡垒遍布阿富汗全国,通常布于悬崖绝壁上、村庄附近以及道路的三岔口。它们通常由巨石或者厚达3米的土墙掩护,米-24武装直升机的火箭弹拿它没办法。但苏联人有其他办法——用米-24直接投掷炸弹,甚至大型的高爆炸弹。

1980年6月,8架携带重磅炸弹的米-24在夺取桑西—杜兹丹山脉的战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里洞穴和暗道很多,自古就是土匪的藏身之处,因此阿富汗游击队将此处作为一个主要的基地。苏军先用BM-21车载多管火箭炮不间断地覆盖轰击整个山地,为地面部队开辟通路。米-24则在夜晚集结,携带重磅炸弹一轮接一轮的轰击。此时为了多载炸弹,直升机甚至连武器操纵官都没上。火力倾泻之下,阿富汗游击队的基地沦陷了。

米-24还会投放特种燃烧弹,用来对付阿富汗游击队出没的村庄。这种大威力武器的使用,目的是消灭游击队的后勤补给基地,实际上是焦土政策。其中一种燃烧弹是子母弹,弹体内装有爆炸、燃烧等不同功能的子炸弹,从空中散开后可以产生高温,不但烧毁整个村庄,而且足以熔化石头。还有一种被阿富汗游击队称为“火爆”的炸弹,采用2米长的棒状固体弹芯,爆炸后可以消耗掉周围的氧气。另一种是液体燃烧弹,与凝固汽油弹完全不同,其浅褐色液滴散布在地面上,并不马上燃烧,一旦有车辆和行人压上后才开始发火,产生高温和毒烟,并且难以扑灭。很显然这是一种为封锁欧洲某些特定地区(如机场、高速公路等)而研制的武器,在阿富汗也同样有效。

有时,米-24甚至会投掷毒气弹和化学弹。苏军使用装有化学战斗部的57毫米火箭,实战证明这种武器威力极大,被击中的阿富汗游击队阵地上不但无人生还,而且死者都如同被冻僵了一样保持着战斗姿势,说明是中毒后立即死亡。这是苏军新式的“昏睡死亡”毒剂,这种毒剂致死速度要远优于传统的中等挥发性有机磷神经毒剂(例如甲基氟磷酸异丙酯,俗称“沙林”)。1980年3月,荷兰新闻记者贝恩·德布鲁因冒死拍到了米-24直升机在贾拉拉巴德地区投掷一种发散绿雾的炸弹的照片,同时还带回了这种绿雾过后一些因内出血而死亡的发蓝的阿富汗人尸体的照片。照片上,一具具尸体肿胀着,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