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永无尽头的“持久自由”(第2/10页)

尽管整个作战部署被打乱,但阿富汗游击队凭借着3比1的绝对优势兵力,在炮火的掩护下,频频向贾拉拉巴德发起攻击。游击队旗开得胜,攻占了该城南方边境公路边17个哨所中的12个,所有通向城内的道路都被封锁。部署在城市外围的阿富汗政府军第11步兵师非死即降,师长巴拉克扎伊少将也被游击队的间谍暗杀。之后,阿富汗游击队不断向城内倾泻炮弹和火箭弹。阿富汗政府军士兵龟缩在工事里,用大口径火炮不停地向游击队轰击。天空中不时出现阿富汗政府军银灰色的苏-27战机,呼啸着冲向游击队,扔下的集束炸弹像爆米花似的在阿富汗游击队的阵地上爆炸。

兵力的巨大差距让阿富汗政府军无法抵挡住游击队的攻势。局势危急,阿富汗总统纳吉布拉居然拿出了令世界惊奇的魄力,迅速改组国防部、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三大武装系统,确定了自己的垂直指挥关系。他还接受仍继续工作的苏军总参谋部驻阿作战指挥组组长瓦连尼科夫大将的建议,组建战略预备队,充当填补战场缺口的“撒手锏”。与此同时,纳吉布拉不顾苏联顾问的抗议,以近乎抢劫的姿态征用驻阿富汗苏军未及运走的军事装备。事实上,纳吉布拉敢这么干,就是抓住了苏联仍需要其抵抗阿富汗游击队的心理。

就在贾拉拉巴德战役最激烈的时候,纳吉布拉把政府军扩编到了30余万,全部装备与苏军一样的武器。不过,接下来的局面变得滑稽起来:苏联提供的武器越来越多,阿富汗政府军的装备程度却越来越低。原因是适合操作精密武器的人手不够,许多武器只能闲置在仓库里,甚至露天堆放。即便如此,阿富汗人的索取依然没有止境。阿富汗国防部长塔奈和国家安全部长亚库比一起前往莫斯科,提出高达12亿卢布的武器援助要求。戈尔巴乔夫居然全都答应了下来。

整个阿富汗在惊恐中进入1989年。1月12日至15日的贾拉拉巴德外围战,以阿富汗政府军的大败告终,贾拉拉巴德与喀布尔的陆地联系完全中断。代理城防司令贾马利打电话给纳吉布拉:“如果48小时内得不到援助,我们将炸毁武器库,然后向敌人投降。”

纳吉布拉也马上向苏联提出最后通牒:“我们已经全力以赴,如果莫斯科还需要我们,那么至少要帮我们把部队送进贾拉拉巴德,那里是我们双方共同的‘斯大林格勒’!”

苏联终于还是为阿政府军提供了援助。从1月17日至24日,苏联航空兵向贾拉拉巴德密集运送了3000吨面粉,外加2500吨军火和20套大型军事器材,运来的援兵更是不计其数。到2月15日,也就是最后一名苏军离开阿富汗之时,阿富汗政府军在贾拉拉巴德前线已集结了近8000人,初步建立起完整的战线。尤其是在2月初的一次战斗中,阿富汗政府军主动出击,夺回了被游击队占领的拉格曼谷地出口。游击队从巴基斯坦获得补给的通道受到了威胁。

尽管阿富汗政府军一度勇敢起来,但时间一长,内部不合、片面保存实力的顽疾却再度发作。当时尚在城里的苏联顾问加列耶夫发现,区区8000人的阿富汗政府军却分成正规军、内务部队和安全部队三大系统,经常出现属于不同系统的20—30人驻守同一地段,另一处阵地却空无一人的情况。为了守住城市,加列耶夫做出了巨大努力。他请求阿富汗空军和远程炮兵的帮助,先用密集的轰炸和炮击将处于进攻准备阶段的游击队击溃,同时抓住时间空当全力加固工事和运送物资。由于陆地交通被切断,守军所需的弹药、燃料和食品全部依靠空投。阿富汗政府军曾试图打通陆路通道,但援兵始终被游击队远远地挡在城外。

据当时身处贾拉拉巴德的苏联记者弗拉基米尔·斯诺格里洛夫回忆,阿富汗政府军“像男子汉一样”拼死抵住游击队一轮接一轮的猛攻。尽管陷入重围,政府军将领们也不顾危险,与士兵一起守在战壕里。

游击队方面虽然也不断得到武器支援,但这些习惯游击的武装分子对攻坚战完全没有经验,往往在密集火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各游击队之间缺乏配合和联系,几次发生自己人打自己人的“误伤”事件。有的游击队攻进机场后却遭到其他游击队的炮击。攻城受挫的阿富汗游击队转而在多个省展开无差别袭扰,尤其是马苏德领导的游击队完全切断了海拉屯—喀布尔交通线在南萨兰戈的部分通道,试图牵制住阿富汗政府军的机动兵力,将贾拉拉巴德守军困死。

随着贾拉拉巴德战场出现相持不下的局面,美国向苏联发出照会,指责其暗中军援纳吉布拉,威胁要暂停对苏联的粮食贷款。无奈之下,戈尔巴乔夫指示苏联国防部在2月中旬停止供应武器,阿富汗政府军不得不启用之前储备的三个月应急物资。消耗储备无法持久,尤其是前线的阿富汗政府军官兵根本不讲武器开火程序和弹药消耗定额,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敌人对着我们倾泻炮弹,我们还有什么定额可讲?”这一论调使弹药消耗达到了可怕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