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向马恩河进发(第2/7页)

德军的骑兵在法国难以运作;河流、运河、森林等障碍使得骑兵袭击变得缓慢、复杂。当他们接近敌人部队时,发现根本无法对抗敌人的机关枪和步枪。运输大炮和炮弹的任务,简直就是没完没了的恐怖。

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处境较好一些,因为他们是走近自己的供应点和炮台。以巴黎为中心分布的公路和铁路,他们越后撤,条件就越好。

恐惧笼罩着巴黎。政客们质问霞飞是否要永远后撤下去。霞飞不回答。政客们嚷着要他下台。

在朗勒扎克左侧的英国远征军逃跑得实在是太快了,步兵每24小时只许休息4小时,骑兵则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甚至不知道英国人在哪里,或者是不是还应该把英国人看作一个有待考虑的因素。由于弗伦奇撤退得太快,朗勒扎克的侧翼再一次暴露在外。但是,德国人也很难把部队协调好。克卢克超出比洛太远,他发现前面有一个十分诱惑人的目标——朗勒扎克暴露在外的侧翼。8月27日,毛奇再次重复给克卢克的命令,要求他继续实现最初设定的目标:绕过巴黎,然后向东攻击。然而,毛奇此时收到一些简略的报告说巴黎附近有新组建的法军。这就是法军第六集团军,这支部队是霞飞让加利埃尼组建用来保卫巴黎的。毛奇认为,这个新集团军威胁德军的右翼。他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8月28日,毛奇给出新命令。克卢克不仅不能与比洛保持一线,而且要稍滞后一点,要排成梯队。但是,毛奇没有提及巴黎方向出现的新威胁,这就使得克卢克看不出新命令的必要性或者说有何意义。如果克卢克要与比洛排成梯队,克卢克必须停止前进至少一天,也许应该向回走。那么,他将丢失打击朗勒扎克侧翼的机会,这个机会有可能撕开法国人的左翼,甚至赢得战争胜利。他决定继续前进,但偏向东南方向,这样虽说不算站在比洛的旁边却可以称得上靠近比洛前进的方向,同时还能追求自己的机会,最后还能算完成毛奇给他的新命令。如果克卢克能消灭朗勒扎克的部队,或者将其向东挤压,给比洛向巴黎进军的方向让出道路,虽说是违反新命令,但在精神实质上还算是满足了新命令的。所以,克卢克在9月3日跨过马恩河,向前推进。他之所以随意这样做,是因为他不知道新组建集团军在他的西面已经形成战斗力。此外,他错误地判断英国远征军神秘失踪后就不再是一个有效的杀人机器。

此时,霞飞有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他要使英国远征军返回战场。为此,他需要弗伦奇的合作,可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位英军指挥官认为法国盟友既不可靠且命中注定要失败。霞飞希望能恢复弗伦奇的信心。霞飞还希望朗勒扎克能在圣康坦(St. Quentin)和吉斯(Guise)附近向比洛发动攻击,借以阻止德军的前进步伐。听说朗勒扎克不愿意,他立刻来到第五集团军的总部,当面质疑自己的朋友。两人见面后,朗勒扎克继续反对,霞飞则以撤职相威胁。有人听到霞飞说:“如果你拒绝执行我的命令,我就枪毙了你!”

接着,霞飞来到英国远征军在贡比涅(Compiegne)的总部,弗伦奇把总部设在一个宏伟的城堡中,这里成为英国远征军参谋部的工作基地。在这里,霞飞请求弗伦奇掉转英军的方向,并向弗伦奇保证英军的右翼由朗勒扎克守护,其左翼由新第六集团军守护。弗伦奇拒绝了霞飞的要求。霞飞说自己的部队状态很差,他别无选择,只能将部队带到巴黎南面,进行至少10天的休整。

朗勒扎克开始发动进攻,但进攻很快演变成一场艰难的搏斗。德军重重地鞭打法军的左翼。朗勒扎克又一次说对了,他曾警告说德军第二集团军在法军左翼有压倒性优势。在吉斯,法军右翼部队与德军展开激烈战斗,双方各有胜负,就像玩秋千一样难以评价谁是胜方,不过,法军艰难地守住了阵地。在一次危急时刻,路易斯·弗兰谢·德斯佩雷(Louis Franchet d’ Esperey)将军救了法军,他有一种过人的勇气,崇拜他的英国兵称呼他是“拼命弗兰基”。当时,他骑在马上,挥舞着长剑,举着迎风飘展的团旗,招呼乐队演奏《马赛进行曲》,带领士兵发动了一次极具戏剧效果的反攻。德军也有自己的光荣时刻。普鲁士第一步兵警卫团,是一支德军精英部队,丝毫不输于德军中的任何一支精英部队,但被法军击退,临近崩溃的边缘。普鲁士亲王埃特尔·弗里德里希(Prince Eitel Fredrich),是德皇威廉六个儿子中的第二个儿子,他受命于危难时刻,开始指挥该团。他敲打着鼓,带领着重新集结起来的部队实现一次成功的反击。战后,亲王还活着,但该团原团长的儿子战死了。双方将军的年龄大都有50岁到60岁了,他们的儿子也都是战士。随着战争的延续,组织进攻和防御的年轻官兵的伤亡情况非常严重。许多将军的儿子战死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