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寻找新战场(第2/9页)

德国如何处理奥地利?鲁登道夫告诉法金汉,问题是德国前途未卜。其实,奥地利问题仅是德国面临的难题之一。德军不仅需要在西线上对付实力迅速增长的法军和英军,而且还需要对付东线的巨型“压路机”俄国。虽然俄国已经遭受巨大损失,但其实力仍然大大超过德国和奥地利的总和,有迹象表明,俄军正在准备恢复攻势。德国目前没有好办法去对付这些危险,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合理分配现有资源。没有人知道是西线能取胜,还是东线能取胜。已经没有人考虑如何在西线和东线同时取胜的情况了。未来应该如何行动,政府领导与军队指挥官之间有不同意见,意见的差异是实质性的,这导致整个德国的战争安排处于瘫痪状态。

法金汉,这位英俊的容克贵族位居要职,此时是德军总参谋长,兼战争大臣,似乎拥有决定德国战略的权力。他有自己的未来计划。德军在1914年的损失使他感到惊恐,他称德军是一台已经“破损了的机器”。他判断德国已经没有机会打败所有的敌人。有必要考虑在东线或西线用谈判的手段获取和平。在西线,如果没有英国的默许,他觉得根本无法和平谈判,原因是英吉利海峡使得英国很难被征服,折中的办法只能是用武力拆散英法同盟。在东线,俄国军队规模巨大,德国无法在有限时间内打败俄国。法金汉认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东线要狠狠惩罚俄国人,使之接受停火协议;在西线,要集中力量打败法国。他曾把法国描述成英国人手中的剑。“如果我们能让俄国人接受谈判条款,”他说,“我们就有了压服法国和英国的手段,那时的和平谈判将对我们有利。”

法金汉不愿向东线输送更多的兵力,因为那样会减少西线可用之兵。他也不愿用削弱东普鲁士的办法去补充康拉德的兵力。这就使得他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意见不一。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都看到了击败俄国人的机会;由于鲁登道夫和马克斯·霍夫曼是东线的大脑,所以鲁登道夫的态度就更坚决一些。因此,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都鄙视法金汉,这有可能是因为战略观点不同,也可能是因为嫉妒,或许这两种原因都有。法金汉占据着德军中两个最高的职位,他拥有指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权力,其他德军高级指挥官都必须听从他的指挥,但是,由于德军伊普尔战役损失过重,法金汉的可信性大打折扣。坦南堡大捷和马祖里湖的胜利,为兴登堡在公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接近霞飞在法国公众中拥有的地位。兴登堡不打算用自己的声誉支持法金汉。在鲁登道夫不断刺激下,兴登堡利用一切机会削弱法金汉,他公开扬言法金汉不适合占据如此高的职位,鼓励自己在皇室、政府内部的追随者去说法金汉的坏话。法金汉则给予兴登堡以类似的回击。

俄国人所面对的形势本来应该较简单一些。像法国和英国一样,俄国只有一个敌人需要打败。但是,俄国人却有内部分歧,所以形势反而变得不确定。俄军总参谋长是沙皇的堂兄大公爵尼古拉,他身高足有6英尺6英寸(约2米),瘦得像一根柱子,极具军事指挥才能。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计划利用自己手中的巨大兵力入侵德国,结束东线的战争。但是,他的政治地位却不牢固。他蔑视修道士拉斯普廷(Rasputin)。有一次,他曾警告拉斯普廷,如果拉斯普廷胆敢访问俄军总部,就会被绞死。这也许就是沙皇皇后亚历山德拉不信任大公爵尼古拉的一部分原因。皇后亚历山德拉认为尼古拉觊觎皇位。尽管俄国在1915年的最高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将德国置于临死前的混乱之中,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却还没有确定。俄军总参谋部的一些强势成员要求直接攻击德国的心脏地带。另一些人则想先穿越喀尔巴阡山脉,干掉奥匈帝国,演出一幕消灭德国的前奏。大公爵尼古拉由于缺少沙皇的指导,难以化解总参谋部内部的分歧,形不成最终决议。他倾向于让所有人都满意。

土耳其人参战了,这个新情况让所有交战国都感到意外,大家都认为这个变化实属多余。奥斯曼帝国在1914年的时候是一个腐败落后的国家,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很懦弱,根本无法与欧洲强国竞争,甚至没有资格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强国的伙伴。无论与哪个国家结盟参战后,奥斯曼帝国都很有可能会损失更多的领土。青年土耳其党在1908年夺取了君士坦丁堡的控制权。此后爆发了巴尔干战争,虽然国家有损失,但这个党却紧抓住政权不放。后来,欧洲出现八月危机,青年土耳其党认为这是一次天赐的良机。所以才会突然出现欧洲人都在想与土耳其结盟的新情况。这个变化让人感到既惊奇又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