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我李洛,不能让千万男儿没老婆!(第2/3页)

理之道包括物道,数道,医道,匠道,农道等;人之道又包括君道,臣道,武道,民道。

总结是,天地大道就是昊天上帝意志决定的真理,任何人都能顺应大道,都应该顺应各自的道。

文天祥也看过《大道论》。他的理解是,大王其实是在复古改良,将先秦时代的百家思想,存其精华去其糟柏,然后融会贯通为一,再以道家之名提纲挈领。

当真是千古未闻的神来之笔。用来凝聚人心,教化天下,治国理政,那是再好不过了。

百家皆为我所用啊!大王之雄才大略,由此可见一斑。

李洛看过《大道论》,觉得逻辑上推理极严,没有漏洞,准备下诏刊印,发行天下。

这几十年,经过金亡宋灭,蒙元逞凶,儒家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现在是儒家最虚弱,最自卑的时候,一部《大道论》轰出,将如同春雷一般震撼人心,一扫颓势。

趁虚而入,取而代之,行思想革命之伟业!

李洛觉得《大道论》以后世的眼光看,将唯物和唯心有机结合起来了,就如同道家的阴阳八卦,并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将两者对立起来。

在李洛和崔秀宁的指导下,《大道论》总结改良了华夏文化,是华夏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李洛君臣不知道的是,《大道论》不但将来成为整个东方的统治思想,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让华夏文明始终保持了绝对领先。

郑思肖也由此成为世界级的大思想家。

第五道诏书,才开始涉及到实际政事,叫《积肥令》。

世界各国古代农耕民族,皆重视粪肥和草木灰肥。可问题是没有严密的管理,不但造成粪便污染,还造成大量的粪便浪费。

比如此时,乡村甚至城中人畜随处便溺的现象处处可见,不但很不卫生,也让人畜粪便大量浪费。

同时,古代沤肥手段不好,没有经过发酵处理,效果也打了折扣。

倘若能有效治理,不但能美化环境,还能使得亩产增加。保守估计,也能增加一成粮食。

李洛似乎记得,后世中国曾经推广过积肥沤肥,大概内容他不太清楚。但他相信肯定有人知道怎么做。

《积肥令》事关国家大计,本身不奇怪。可让百官意外的是,《积肥令》还有一个附加内容,就是广修公用茅厕。

古代是有公厕的。就是《周礼》和《墨子》这么古老的书,也提到了公厕。可以说,华夏是最早有公厕的国度。

可问题是,公厕太少了。这也是导致乡村城池到处大小便的原因。

为何?是古人傻?

非也。

因为古代是土地私有制。公厕占用的土地,算谁的?要知道,公厕所在,秽气冲鼻,苍蝇又多,影响的不仅仅是茅房所占的面积。

比如临安城,这么大的城池这么多人,总共有多少公厕呢?

不到十个。

还都是赵官家在的时候修建的。

而且古代公厕一次只能使用一人,可不像后世公厕那样能同时多人使用。那你说,一旦有行人内急怎么办?

当然是乘人不备找个角落就来。

别说男子,女子内急了也只能这样。

《积肥令》要求城中千人必须有一公厕,大路边每隔五里,必须有一公厕。

另外还在城中城立管理卫生的清城所,专门管理公厕和卫生,以及城中人畜粪便和垃圾处理,还负责处罚。

清城所还负责城中粪肥贸易,收入所得俱归清城所。

如此一来,唐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还能减少疾病传播。

最后一道命令,是颁布《女婴禁杀令》。

本来,这应该是海东时代《大唐简律》的条文。可江南百姓对《大唐简律》还不太了解。李洛干脆单独发一道诏,让百姓更加重视。

“……夫大唐以道治国。有民家重男轻女,残杀女婴,以至于民间男多女少。寡人闻吴县,男子倍于女子,大而难娶,茕茕孤老,此非悖逆天道之报也?”

“人有五伦,男岂无妻?寡人不忍彼等之患也。且,人之道,人命关天。女婴岂非人也?岂非骨肉也?虎毒尚不食子,生女而杀之者,禽兽不如矣。”

“古来杀人者死。杀婴,亦杀人也,有违天道,杀亲,有违人伦。故以杀人罪从重论处,无论主谋同谋,主犯从犯,俱腰斩。知情不报者,苦役三年。钦此!”

此令一出,人人悚然。

好严厉的禁令!

竟然无论主谋同谋,主犯从犯,不但全部按照杀人罪斩杀,还因为“杀亲”,罪加一等,从重处死!

李洛和崔秀宁在海东已经这么干了,他们当然也要在东南四川这么干。

后世不少人误解,以为古代因为战争,应该是女多男少,以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是在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