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潮起【一】(第2/3页)

外面立刻传来了倪二恭谨的声音。

焦顺先前用他用的顺手,曾想抬举他个官儿坐坐,但倪二自知不是这块料,又不愿意受那些拘束,故此再三考量之后还是婉拒了。

于是焦顺便退而求其次,表示会招他十一岁的儿子去工学入读,并且许诺四五年后必有一份前程。

倪二为此欢喜的什么似的,自此愈发恭谨乖巧。

焦顺吩咐道:“时间也差不多了,开始吧。”

“小人明白!”

倪二领命之后,立刻用暗号联系了埋伏在处刑台的两名心腹,那二人立刻上前从处刑台两侧,拆下了几块用来遮掩随笔的木板,又把红底儿黑子的横幅挂在了正中,然后头也不回的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又过了没多久,菜市口就逐渐热闹起来——送菜卖菜的都是走另一个街口,故此方才周围人烟比较稀少。

处刑台前的异状,很快就引起了路人的主意。

有识字上前念了那横幅,就有人惊呼道:“这莫非就是那薛家丢的东西?!”

经过这几天的发酵,薛家在大理寺丢了账本,不得不悬赏三千两银子的事情,不敢说是人尽皆知,但京城里每五个人当中,至少也有一个听过这事儿。

当下沸沸扬扬、指指点点的议论开来,于是不明就里的其余路人,也都纷纷恍然大悟。

更有好奇那随笔内容的,凑到近前或默读或摇头晃脑的念诵。

“咦?”

一个正挎着菜篮子大妈,原本正和同伴讨论三千两赏银的事儿,不经意间听人念了几句,不由奇怪道:“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连我都听得懂?”

她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读书人写的那些文章别说是看懂了,听着都跟天书似的,今儿倒难得遇见一个能听懂大半的,于是不自觉的竖起了耳朵。

听她这么说,同伴也好奇的听了几句,然后同样惊讶道:“这真是读书人写的?”

“也算不得正经读书人。”

因发出类似疑惑并非少数,就有个秀才不耐烦的回道:“薛家是皇商,就是做买卖的——不过这随笔,本也都是随便写写,用不着引经据典的。”

其实后面的解释纯属多余,众人听说是商人写的东西,也就都释然了。

随着时间推移,聚集在此的路人越来越多。

后面的人挤不进来,就央前面的读给大家听,结果倒真有好事之人,在那处刑台前摇头晃脑的大声诵读起来,而这又进一步促进了人潮聚集。

按照焦顺定下的调子,薛宝钗主编的这篇随笔,颇有后世爆款文的资质,且又在尽量贴近白话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再加上所描写的,主要都是普世的亲情与孝道,自然引发了极大共情。

故而每每读到梅家退亲时,都会引发无数的愤慨与谩骂。

就这么闹哄哄到了巳时【上午九点】前后,就见几个年轻学子挤到近前,二话不说,上手就去撕扯那些随笔。

结果刚扯下两三篇,就被围观百姓给拦了下来。

面对众人的责问,他们大声疾呼道:“这些东西都是胡编乱造的,诸位千万不要受此蒙蔽——梅翰林乃是为了大义,才……”

“怎么是胡编?!”

然而不等他们喊完,就有人反驳道:“是人家兄妹和睦是编的,还是那小官人去收账让人欺辱是编的?那人家孝敬父母总不能还是编的吧?!”

有书生忙更正道:“我们是说他抹黑梅翰林,如今谁不知梅翰林乃是道德楷……”

“快得了吧!”

有人拆台:“他要是有胆子,怎么不去找衅那工部的焦祭酒,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还有脸自吹自擂——我呸,真特娘不是个东西!”

“是啊,我瞧这上面还说,那姓梅的没考上进士的时候,还得了人家不少的恩惠,如今为了名声把人家骗到京城里,又中秋时大张旗鼓的退亲,这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

“我看分明是畜生不如!”

“是啊、是啊!要真为了什么大义,干嘛千里迢迢把人家骗到京城来退亲?”

“人家小官人的母亲还病着呢,亏他有脸说什么‘大义’!”

几个书生被骂的乱了阵脚,去兀自在大声争辩道:“诸位不要受了奸人蒙骗,梅翰林受人薛家恩惠的事儿,分明就是子虚乌有胡编乱造……”

“可是这什么随笔,不是人家写给自己看的嘛?他自己糊弄自己干嘛?”

“是啊,我听说这东西是被大理寺的人偷了,为了换银子才贴在这里的!”

“难道是那贼替薛家编的不成?”

“这……”

几个书生正被怼的哑口无言,忽又见人潮再次分开,几个公人在前,后面跟着的正是事主薛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