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二十二章 伊登城(第3/4页)

傍晚,一行人在布拉布拉山山脚下的云卡拉河畔歇息了。幸亏麦克纳布斯少校打到一只大老鼠,晚餐才得以解决。这种老鼠叫作“刺巢鼠”,是野味中的极品,肉嫩味香。这种刺巢鼠差不多有羊那么大,它的名声一定比羊大。奥比内把它烤熟了,但肉量毕竟有限,连骨头碴也吃光了。

23日,众人更加疲惫,但意志不减,坚持上路。绕过山脚后,眼前是一大片漫漫草场,草长得如鲸须,盘根错节,宛如一片箭林。必须用斧砍,火烧,才能通过。

这天早上的早餐就成问题了,大家不得不空着肚子走,路上硅石成堆,四处一片贫瘠,加之天气闷热,一行人一小时还走得不到半英里路。要是像这样没吃没喝的,一天走到晚,恐怕大家都会倒在路上爬不起来。

天不绝人,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正在这饥渴难耐之时,他们来到了一片灌木丛中。这是一种膜苞石头花(1),成珊瑚状,结有荚果,果内水分丰富。众人喝了个痛快,精神恢复了许多。

至于吃的,就像土著人那样,他们找到了在没有虫、蛇、鸟兽吃的情况下所赖以维持生命的一种东西。巴加内尔在一条干河沟里发现了一种植物,他曾在地理学会的同事面前提到过。这种植物名叫“纳豆”,叶子像苜蓿,开隐花,叶下长有芽胞,大小如扁豆。用块石头轧碎后,就成了粉状,可制成粗糙的面包食用。以前柏克和金格在内陆的荒野里就是靠这种纳豆维持生命。这里遍地是这种纳豆,因此,奥比内弄了许多芽胞贮存起来,往后几天就不愁饿肚子了。

第二天,24日,穆拉第的伤口基本愈合,可以不用别人搀扶自己走一段路了。再走10来英里路就是德利盖特,当晚就在新南威尔士省边界露宿了,此处正位于东经149度。

夜里,淫雨霏霏,一连下了好几个钟头,大家浑身淋透了。突然,约翰·蒙格尔斯发现了伐木人留下的一幢破棚屋,可以避避雨。这棚屋是用树枝和茅草搭成的,一行人便钻进去歇息。威尔逊想生火烤纳豆面包,于是就去拾了些干树枝,不巧,这些干树枝怎么也烧不着,原来这树枝中含着大量的矾质,根本点不着。这就是巴加内尔曾说过的那种不能燃烧的木头。因此,烧不着火,自然也吃不上面包,烤不了衣服,大家只好裹着湿淋淋的衣服睡觉。笑翠鸟(2)在高高的树枝上叽叽地笑,仿佛是在讥笑这帮不幸的人儿。

岂止不幸,哥尼纳凡一行简直是倒霉透顶了。两位女士虽然装作雄赳赳的样子,但她们的体力已渐渐耗尽,已迈不开步子了,只是连拖带爬地前行。

第二天,天刚朦朦亮,一行人就出发了。11点到了卫斯理镇,从那里可以望见德利盖特,距图福尔德就只有50英里了。

在德利盖特镇上,很快就找到了交通工具。再过24小时,哥尼纳凡一行就可以赶到图福尔德了。这里离海岸不远,哥尼纳凡心中燃起了希望。如果邓肯号稍晚一点,他也许还能抢在邓肯号之前赶到海湾。

中午,大家美美地饱吃一顿饭后,便搭上了一辆由五匹壮马拉的大型邮车驶出了德利盖特镇。车夫们听说会多给些小费,便一个劲儿地策马飞奔。公路保养得十分好,路很平坦。每10英里就有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顶多停留两分钟。车夫的心中似乎与哥尼纳凡一样也燃烧着那团热火。他们以每小时6英里的速度奔驰了一下午和一晚上,很快就抵达了目的地。

第二天,旭日东升,海涛声已隐约可闻,预计离大洋不远了。邮车需要绕过海湾才能到达37度线上的海岸,即汤姆·奥斯丁应当把船开来接应他们的地方。

大海一出现在眼前,众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海面,希望能出现个奇迹,像一个月前在阿根廷海岸的科连特斯角外一样,能看见邓肯号在海面上游弋。

地平线上是水天一色,大家望来望去在那广阔无边的海面上什么也没有看见,连一张帆影也没有。

也许汤姆·奥斯丁觉得海上的风浪太大,应该在图福尔德的内港抛锚,港外不够安全呢?

“去伊登!”哥尼纳凡说。

邮车立刻右转弯,朝环海湾的马路驶去,直奔5英里外的小城伊登。车夫在离那标志港口的灯塔不远处停了下来。码头上虽然停有好几条船,可没有一条船挂着玛考姆府的旗帜。

哥尼纳凡、约翰·蒙格尔斯、巴加内尔一齐下了邮车,直奔海关,要求海关工作人员查一查近几日进港船只登记簿。结果发现一星期来没有一只船进入图福尔德港湾。

“难道船还没有起航吗?也许我们已经赶在前面到达了!”哥尼纳凡满怀希望地说道,他不愿意朝绝望的方面去想,这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