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寻骨问龙(第3/4页)

北山龙Beishanlong)发现于俞井子盆地北山一带,体长约7米,几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强壮的似鸟龙。北山龙生活于湖泊周边地区,其前肢有着长达15厘米的大爪,可能是用来防御或挖掘、搂耙地面,寻找食物的。尽管体型不小,北山龙仍然要面对同时代那些强大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所以,利用两条大长腿快速奔跑是它们存活的不二法门。

肃州龙Suzhousaurus)属于兽脚类恐龙中的镰刀龙类(亦称懒龙类),它体长近7米,高约2米,是白垩纪最大型的镰刀龙类之一。从已有的化石推测,体型巨大的肃州龙造型非常奇特,其体态如同一只地懒,甚至如一只褪毛的巨型火鸡。从后肢的长度和结构看,肃州龙很可能并不擅长运动,行动较为缓慢,但前肢的利爪是有力的武器,能够保护它们免受掠食者的骚扰。这些利爪很可能也是它们的进食工具,被用于挖出地下栖息的昆虫,或者一些植物的根茎。有学者甚至认为肃州龙等镰刀龙类可能会在水畔捕捉鱼类,就像现在的熊那样。

北山龙和肃州龙的克星很可能是此地发现的雄关龙Xiongguanlong),其脑袋长度超过45.7厘米,臀高1.5米。雄关龙代表了暴龙类演化的“失落环节”,这是因为其吻部长而狭窄,比较适合撕咬猎物,不同于晚期大型暴龙类大且厚重的吻部,后者的结构非常坚固,能直接咬碎猎物的骨头。

甘肃北部发现了数种鸭嘴龙形类(Hadrosauriformes)恐龙,包括了金塔龙(Jintasaurus)、叙五龙(Xuwulong)和马鬃龙(Equijubus),分别对应着文章中的半月龙阳关龙马鬃龙。这些鸭嘴龙形类恐龙有一套进步的咀嚼系统,这可能与它们经常要应对非常粗糙的食物有关,其口中往往有数百个牙齿,用来切割和研磨,在这个过程中,新齿不断冒出,替换已经磨平的旧齿。此外,鸭嘴龙形类恐龙便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体长在10米以内,没有什么自卫的手段,行走速度也不快,往往是依靠群体活动来自保。

肃州鸟的原型是白垩纪时期活跃在甘肃北部玉门一带的甘肃鸟(Gansus)。甘肃鸟是今鸟类已知的最古老成员之一,其化石非常丰富,诸多特征与现生的鸟类没什么区别,其残存趾间蹼和其他软组织表明它可能是靠足推进的潜水鸟,很像现代的鸭子,但能力稍逊。

作为宠物的鹦鹉龙是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这种恐龙广泛分布在白垩纪早中期的中国及其周边。鹦鹉嘴龙憨态可掬而又不乏伶俐的外表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成年的鹦鹉嘴龙最长可达1.5米,一般体长在1米左右。鹦鹉嘴龙最突出的特征是它这张“鸟嘴”上大型的角质巨喙,其形态和功能和鹦鹉的喙部极为相似,巨喙能帮助它咬断和切碎植物的叶梗甚至坚果。鹦鹉嘴龙的巨喙可能有着巨大的咬力,参照现代的平胸龟,巴掌大的平胸龟一口能咬断一双一次性竹筷!而体长近1.5米的鹦鹉嘴龙,其咬力就更加惊人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喙嘴如此发达?答案是鹦鹉嘴龙头盖骨背后四周有骨脊,固定着强有力的颚肌,使它的喙嘴能用力地咬噬。由密集发现的化石来推断,鹦鹉嘴龙可能是群居生活,漫游在河湖岸边的丛林中,并且还具有非常强的家族性。一些保存极好的化石表明,鹦鹉嘴龙的背部到尾巴有一排中空的管状毛,这些毛长度接近16厘米,可能是被用作种群内互相标识的工具。

落羽城唐人在第一部中只是崭露头角,他们活动在今日中国华北东北一带,为热河生物群的核心区域。主要出场的恐龙在后续作品中会有更多体现。本书涉及的环足大虾,其原型是环足虾类(Cricoidoscelosidae),这是热河生物群中一类较常见的、中大型的无脊椎动物,与今日的小龙虾有点相似。

羽龙的原型是小盗龙类(Microraptoria),小盗龙类分布于中国的热河生物群和加拿大的艾伯塔省。这类恐龙非常娇小,母鸡大小的身体拖着一条很长的尾巴,最有趣的地方是,它有两对翅膀——它的前肢和后肢都长有羽毛,因此也被称为“四翼恐龙”。根据标本的后肢特征,它栖息在大树之上,而且可以在林间自在滑翔。小盗龙类的牙齿尖锐且细密,可以捕食比它更小的猎物,包括一些古哺乳类、小鸟、小蜥蜴,甚至鱼类。

娇龙指的是寐龙(Mei),其未成年个体的全长约53厘米,在分类上,寐龙属于伤齿龙类。其化石最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姿态,它将后肢蜷缩于身下,头埋在一个前肢下面,这与现代鸟类的睡眠状态非常相似,也是人类首次发现死前处于睡眠状态的恐龙化石。寐龙之所以团着身体睡觉,很可能是为了减少表面积,有利于抵御体温下降。这再次表明伤齿龙类和鸟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前缘关系。